节奏教学教案(第1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音乐情境,体验、感受音乐节奏带来的美感。
2、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节奏来源于自然,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3、分析美术作品中的节奏,体验节奏与美术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图片展示、讲授、视频演示。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美术节奏的理解。
难点:用不同的材料设计图形,表现美术的节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创设情境,感受音乐节奏。
师:同学们,今天上课老师请大家听一段音乐,听的时候要想一想这段音乐有什么节奏特点?教师播放音乐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指生交流。
教师总结:这是一首节奏感非常强的音乐,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节奏是音乐中音响的轻重缓急和节拍的强弱长短交替出现的规。律正因为有了这些节奏我们才会听到悠扬美妙的乐曲。美术和音乐有的地方是相通的,美术也有节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出示课题:美术的节奏(教师板书)
二、新授:
1、欣赏图片,生活中感受节奏。
师:那你认为那一幅画能够表达你刚才听到的音乐节奏呢?通过听和看同学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和相同的感受?(相同点:都能感受到节奏。不同点:听觉的节奏感较为强烈,绘画作品的节奏是一种形式感。)
(修改说明:通过表述音乐与美术的相同与不同,初步理解美术节奏感的内在含义。)
师:我们的生活处处都可以发现有节奏感的图案和画面。我们来欣赏。(出示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地方也有节奏感?(修改说明: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考察学生对生活中节奏的留心观察,也是对节奏理解的运用。)
教师总结过渡: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在我们生活中,我们身边的每一样物体你都可以找寻其中的节奏。
2、讲解美术中的节奏。
师:而在我们美术中常常通过大与小、疏与密的变化来表现节奏,在美术图案中表达节奏的简单方式是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二方连续是指以一个单位纹样向上下或左右两个方向反复连续循环排列产生的带状形纹样,称为二方连续纹样,就像下面的两幅图案。四方连续是由一个纹样或几个纹样组成一个单位,向四周重复地连续和延伸扩展而成的图案形式。
3、作品欣赏,感受美术作品中的节奏。
师:下面再请你们欣赏一些其他同学的作品。他们用什么图案表现的是什么内容?
指生交流。
4、教师演示。
师:怎样绘制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图案呢?请同学们认真观看下面这段视频。
教师出示微视频,演示绘制方法。指生交流总结方法。
三、学生作业
师:下面就请你用绘画或剪纸等方法,表现四方连续。同学们你在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图案的排列和颜色的搭配。
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品展示,交流评价
1、学生自由相互展示评价,展示自我,介绍自己的作品,体验合作学习带来的乐趣。
2、教师带领大家集体评议。
(修改说明:自评、互评、师评。既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又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评判能力,同时有助于同学自己的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和谐发展。)
五、总结拓展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感受并用绘画的方式表现了美术中的节奏,在我们美术中还有多种方法表现节奏,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够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用其他方法表现美术的节奏。
教学反思:
节奏是构成美术作品形式美的重要因素,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很广泛。通过学习美术的节奏,让学生观察、体验美术节奏的特殊美感,并尝试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简单的二方连续纹样和四方连续纹样,培养学生设计和感受美的能力。教学中,我通过听音乐、看图片、看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的方法是先从音乐入手,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的节奏,然后再出示相应有节奏感的风景图片,让学生理解美术在生活中的节奏,接下来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作品,结合“微视频”中教师的讲解,从而理解美术节奏的概念,了解各种不同的变化形式,制作方法。学生在欣赏各类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到美术节奏的美。但是对美术节奏在生活中的应用上,学生还缺少细心的观察和发现,但在教师课件展示和引导下,使所学内容与生活很好的结合起来。
节奏教学教案(第2篇)
教学目标:
1、感受不同条件下心脏不同节奏的跳动,了解心脏跳动与运动间的关系。
2、激发幼儿探索身体奥秘的兴趣。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教学准备:
心脏图、录音:胎心音、记录表、笔每个幼儿一份、皮球每个幼儿一只、听诊器每桌一只
教学过程:
一、奇妙的声音
1、出现胎心音,引导幼儿大胆猜测是什么声音?
2、揭示:“这是小娃娃在妈妈肚子里时心脏跳动的声音。”
3、引道幼儿说说胎儿心跳的节奏。
二、会唱歌、跳舞的心脏
1、引导幼儿分组合作,听听自己或别人的心跳,并说说他的节奏和自己的感受。
2、引导幼儿用手贴紧胸部,感受自己的心跳,并给半分钟的时间自己数数心跳的次数。
3、小知识介绍: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每个人都有一颗心脏。人的心脏在胸腔中部,稍稍偏左的地方,大小跟人的拳头差不多。心脏在人的身体内不停的跳动,而且跳动得非常有节奏。
三、心脏的不同节奏
1、引导幼儿分别拍球(十下)和跳格子(在活动场上来回一次),并感受自己的心跳节奏,用自己的方式在记录表中分别表示出。
2、幼儿交流记录结果。
3、小结:原来心脏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当我们进行剧烈运动时,他就跳得快;当我们进行安静的活动时,他和平时一样平稳。
教学延伸:
引导幼儿感受还有什么样的经历、情形会使心跳加快?
引导幼儿回家听听父母的心跳,对比感受和自己的心跳有什么区别。
教学反思:
优点:
1、活动思路较详细,清晰。
2、在本节课中,大部分幼儿的掌握情况较好,课堂气氛很活跃,幼儿的兴趣很浓,整个活动进行较流畅。
3、给幼儿提供了分组讨论,思考的空间,让幼儿学会通过思考,从中找到答案
4、从中培养幼儿正确的睡眠姿势,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
缺点:在活动准备上,能更加多样化,能运用多媒体更加形象的吸引幼儿。
节奏教学教案(第3篇)
教学目的:
1、认识重叠图案的艺术特点,美术的节奏增强学生审美感受能力。
2、发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力《美术的节奏》。
教学重点:
学习多种形式的重叠排列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处理重叠的遮挡关系。
教学具准备:
课件、彩纸、剪刀、胶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展示课题)
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见物体互相重叠排列的现象,今天我们来试试看物体互相重叠会产生什么效果。
三、授课
(一)导入:
感受节奏
1、听——音乐
2、看——两幅绘画作品
(1)绘画作品中建筑物上窗户、柱子的有规律的排列、园林别墅中花草的间隔栽培。
(2)二方连续纹样作品中垂直线、水平线、斜线、曲线的重复配置,冷暖色、明暗色的反复调和。
(二)新授:
1、通过听和看同学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和相同的感受?
(相同点:都能感受到节奏。不同点:听觉的节奏感较为强烈,绘画作品的节奏是一种形式感。)出示课题“美术的节奏”
2、生活中有发现的节奏吗?这些节奏美吗?为什么美?
3、节奏的运用和表现
(1)欣赏课本插图:《自然界中的节奏》、《美术作品中的节奏》
小组讨论:图中分别给你什么感受,你最喜欢哪一种的表现形式,为什么?
(2)师:生活中处处有节奏,表现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古今中外大师、画家、小朋友都在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材料,表达自已的情感,创作出了一幅幅优秀的带有节奏感的美术作品。
(3)师生通过投影仪用彩纸、瓶盖等材进行摆设体验不同的节奏感。请同学形容一下不同的节奏给人的感受。
四、教师巡视辅导。
五、作品展示。
六、作业要求:
画出或剪刀动物、人物重叠排列。
- 小学《音乐课节奏训练》教学反思 推荐度:
- 教案后的教学反思简短 推荐度:
- 点线面教学教案 推荐度:
- 大班动物朋友教学活动教案 推荐度:
- 小学英语教学主题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节奏教学教案(第4篇)
教学内容:
1、唱河北民歌《对花》,为这首歌配上打击乐。
2、欣赏歌曲《渔光曲》,为这首歌配上节奏律动。
3、节奏型即兴创作。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同学了解节奏是音乐的骨骼及节奏型在音乐表现中的重大意义。
2、锻炼提高学生用其他艺术手段演绎歌曲内涵的能力。
3、充分开掘教材中有利因素并结合节奏型即兴创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节奏型的表现力。
教学准备:
录音机、录音带、部分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密集节奏的表现。
1、请全班同学有表情地演唱一遍河北民歌《对花》。
2、请同学们讨论歌曲表达了何种情绪,军爱民、民拥军的热烈气氛是用什么 音乐语汇进行渲染的。
3、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书写歌曲中模仿锣鼓的节奏型。
4、全班同学五人一组,每组配给一些打击乐器,请他们以锣鼓节奏型为 主要节奏型,给歌曲《对花》配上打击乐伴奏。
5、请二个小组表演他们为歌曲《对花》所配打击乐伴奏。
6、教师总结:表扬同学们的创作表演,他们紧扣歌曲中典型的节奏型进行创作, 使整个歌曲的热烈气氛更为炽热。(2)从刚才的艺术实践中可以清楚地体会到 热烈,急切的情绪和欢乐的情景常在密集的节奏,快速的节拍中得到体现。
二、宽疏节奏的表现
1、请同学们哼唱课本p32的《渔光曲》旋律片段。
2、教师介绍歌曲创作背景:《渔光曲》为三十年代同名电影《渔光曲》的主题歌。歌曲描绘了当时渔民破产的凄凉景象。由安娥作词,任光作曲。
3、教师朗读歌词。
4、请同学们找出贯穿全曲描绘鱼船在茫茫大海中颠簸起伏情景的特定的节奏型。
5、请同学们集体讨论用什么样的舞蹈语汇来演绎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6、一组同学表演为歌曲所编配的舞。
7、教师总结:表扬同学们的舞蹈编排得很完美,她们的舞步基本上与歌曲特定的节奏型吻合,舞姿生动地描绘了渔民在颠簸的鱼船上苦苦挣扎,等待天明的情景,同时向同学指出悲哀,忧伤的情绪和优美,宁静的意境常在宽疏的节奏、沉稳的节拍中得到表露。
(建议:舞蹈放在课外,让部分有一定舞蹈基础的同学编排。
三、节奏型即兴创作
1、请全班同学自学教材p41的单元小节,并要求全班集体朗读。
2、请一个同学朗读语文课范文《开国大典》的部分章节。
3、全班共同进行命题节奏型即兴创作--《开国大典》
节奏教学教案(第5篇)
活动目标
1、掌握四分音符、休止符,在此基础上学习混合节奏。
2、初步尝试创编新节奏。
3、乐于参加活动,愿意大胆表现,体验节奏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挂图两幅、树叶卡片若干、空白表格五份、树叶胸饰人手一份。
2、打击乐器若干(铃鼓、三角铁、手窜铃、双响筒、圆舞板等)。
3、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秋天来了,小树叶和妈妈一起去做游戏吧。
(放背景音乐,师幼一起做律动进场。)
二、学习四分音符合休止符。
1、出示挂图一。
师:我这儿有一棵大树,秋天来了,大树妈妈掉了许多的树叶,秋风一吹,树叶会发出什么声音?(沙沙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那这个房间没有树叶,我们用什么表示呢?(抓手点头)。
2、指名读读树房子。
3、师幼一起读树叶节奏。
师:树叶说,我除了会发出沙沙沙的声音,还会模仿小动物的声音。指名模仿动物声音读节奏。
师:树叶还说,我的名字叫大,看到我就拍手叫我大。幼儿拍手读节奏。
师:除了拍手,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动作表示(跺脚点头抓手)随机选一种读一读。
三、创编新节奏。
1、出示一间树房子和树叶,交代要求:有的房间可以有一片树叶,有的房间可以没有树叶。
2、指名创编节奏,其他幼儿认读。
师:秋风吹着,阳光照着,天气变凉了,树叶房子有发生了什么变化?
指名回答:满了。
有的房间有两片树叶了。
师:那两片树叶怎么读呢?谁来试一试。(指名读)
教师示范读。
3、完整认读节奏型。(模仿不同动物的叫声,加入不同的动作。)
四、幼儿创编新节奏。
1、出示四份表格和树叶卡片,交代要求:5个小朋友一组,共同完成一份,要求每人贴一行,有的房间可以贴一片树叶,有的房间可以贴两片树叶。完成后要读一读。
2、幼儿选树叶卡创编新节奏。
3、要求幼儿自选打击乐器敲一敲、打一打。
4、集体交流:指名读读新节奏,并用乐器打出节奏。
全体幼儿一起用乐器打击创编的新节奏。
五、游戏:扫落叶。
节奏教学教案(第6篇)
活动目标:
1、通过听音乐、看图谱,激发幼儿学习打击乐的兴趣。
2、在掌握节奏型及初步合奏的基础上,培养节奏感和表现欲。
3、学习看简单的节奏图谱表打击节奏。
活动准备:
图谱 、音乐CD 、打击乐器若干(响板 小玲 铃鼓)
活动内容:
律动热身
播放欢快音乐《牛仔很忙》,让幼儿边听音乐边用身体部位进行节奏练习。
听音乐,了解歌曲《鲜花开》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请小朋友们听听歌里唱了什么?
(幼)有鲜花、 有花园、 有蜜蜂、有蝴蝶------
节奏初步练习
(师)接下来请小朋友在欣赏一遍音乐,同时跟着老师拍手打节奏
节奏:X—|X—|X—|X—|
(师)我们再来听一遍,这一次,老师单独打节奏,请幼儿仔细听,听一听和第一遍一样吗,并说出两遍的不同之处。
出示完整图谱
(师)请小朋友们看着图谱,跟着老师一起来拍手打节奏。
请小朋友们眼睛看着图谱,耳朵听着音乐,我们再来一遍。
请小朋友们耳朵听音乐,眼睛看老师指挥,我们进行分声部拍手练习。
请小朋友们耳朵听音乐、眼睛看老师指挥选择你喜欢的身体部位,进行分声部节奏练习。
学习配器并演奏
(师)乐器宝宝也想加入我们的活动,看看哪些乐器宝宝来了,我们来认识一下(出示乐器:响板 、小玲、 铃鼓,并讲解乐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师)现在我们分成3组,请1组2组3组的小朋友分别按顺序排队来取乐器。先用拿到的乐器演奏完一遍之后我们会交换乐器宝宝,所以每个乐器宝宝你都会用到,不要着急。
(师)请小朋友们耳朵听音乐,眼睛看指挥完整的演奏一遍。
(师)请小朋友自由交换乐器再次演奏两遍。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听音乐按顺序把乐器放回家。
6、 (师)在今天的节奏练习中,我发现1组的小朋友在老师指挥时认真看指挥了,2组的小朋友在取放乐器时很爱惜它,老师让它发出声音时,它才发出声音,3组的小朋友在打节奏时节拍很准确,但有个别的小朋友在取放乐器时发出了不好听的声音,请下次注意哦!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会了打击乐器的使用方法,而且,还学会了演奏《鲜花开》真厉害!现在,让我们跟着音乐放松一下吧!
节奏教学教案(第7篇)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造型和设计知识的基础上,以进一步的运用线条、色彩、肌理、形状等造型表现方法和学习设计的造型、媒材、形式原理、制作方法等为目的的课程,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增强学生的设计意识,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和感受美术作品中的节奏。 能力目标:通过绘画或剪纸等方法表现美术的节奏感。
情感目标:陶冶学生的美术情操,培养他们热爱美术的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和设计能力。
教学重点:
观察和体验美术作品中的节奏感。
教学难点:
利用不同的媒材和表现形式设计图形,表现出美术的节奏。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跳棋。
学具:彩纸、剪刀、双面胶、油画棒、白纸、铅笔、水彩笔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找节奏
1、感受节奏 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让学生们闭上眼睛静静的倾听,感受音乐中的节奏。 然后展示两幅绘画作品,一幅图上建筑物的窗户、柱子都有规律的排列着,庭院里的花草树木也有间隔的栽培。另一幅图上都是同样的纹样,但是大小、方向、颜色、粗细都不一样。 请同学们简单的说一说,这段音乐和这两幅画,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他们分别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2、板书课题:《美术的节奏》
二、赏图片聊节奏
1、欣赏:展示事先准备的图片(有节奏的作品和没有节奏的作品),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一种图片看起来更舒服?为什么?
2、观察:着重欣赏有节奏的示范作品(排列方式不同的和排列方式相同的),试着思考一下,你喜欢哪一种表现方式?为什么喜欢?在排列方法相同的情况下,为什么不同的材质表现出来的就是不同的感觉呢?
师:这就是美术中的节奏。
3、讲解:介绍节奏的概念、特点和规律。
师:这时候就有小朋友会问,老师,节奏不是音乐中才有的吗?其实啊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节奏一开始确实是音乐中的术语,指音响的轻重缓急和节拍的强弱长短交替出现而形成的规律,但是这种规律不仅仅只有音乐才具有,美术、体育、文字、甚至生活中的每一个地方,都拥有自己特有的节奏。 师:而美术的节奏,就体现在形式的排列组合和表现的方式上,比如说,一条粗的线条和一条细的线条一起,反复出现在同一个画面里,这样就会让人感觉有起有落,最后产生一种视觉上的节奏感。
4、寻找:让学生观看教材上的示范图,根据美术节奏的特点,来找一找身边具有节奏感的物品。
三、当画家绘节奏
1、示范:教师通过投影仪,在跳棋的棋盘上随意的摆放几个颜色相同和不同颜色的棋子,让学生们感受,不同的颜色和不同的摆放方式,产生的节奏都有所不同。
2、讨论:让学生尝试自己进行节奏的表现,分成小组,讨论表现的方法及合作方案 你打算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表现美术的节奏呢?
3、汇报:各小组讨论制作方案和合作方法后将本组的合作方法和制作方案向全班同学介绍。
4、制作:播放节奏感轻快强烈的背景音乐,鼓励学生以单独完成或者小组合作的方式,积极动脑,展开想象,以绘画或剪纸的方式设计一幅具有节奏感的美术作品。教师下到小组适当地参与,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四、展作品评优缺
1、展示:办一个交流会,让学生们在背景音乐活力十足的节奏中展示作品,并且说说自己的感受。
2、评价:让所有的同学作为观众,从构思、创意、制作技法等方面以欣赏宽容的态度对作品进行评述,教师对每一个作品的亮点和优点进行肯定和夸奖,对不足之处给予委婉的提醒。
五、谈收获试创新
1、小结:观看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自主小结:小朋友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很多的知识,相信你们一定也有很多的感受,有没有谁愿意把你的感受跟大家分享一下的吗?你觉得我们还有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呢?
2、拓展:鼓励学生回家尝试用纸浮雕的方式制作一幅具有节奏感的美术作品。
节奏教学教案(第8篇)
一、教学目的:
1.通过节奏训练,掌握延音线的运用,切分音节奏型。
2.通过“立体节奏训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通过旋律与节奏的结合,使学生了解节奏在表达音乐情感中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延音线的灵活运用、切分音节奏型
2.学生分组完成“立体节奏训练”,要求速度一致的打不同节奏
3.为旋律自编节奏
三、教学准备:
节奏型、示意图等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复习歌曲《愉快的春游多么好》
(三)、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是喜爱音乐的,无论是哪个民族哪种语言的音乐,她总是能够轻松拨动人们的心弦,音乐的这种魔力,就在于她的节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运用节奏。
(四)、复习节奏:
1.出示节奏,点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划拍示意图。
2.教师点评。点评过程中复习延音线的作用
3.全班一起打节奏。
(五)、新授节奏:
1.出示新课第一条节奏划拍示意图
提问:请同学们观察这个示意图的特征是什么?
明确:第二小节和第三小节相同。
2.提问:那么请大家想想这条节奏的音符应如何标记?(要求:第二小节和第三小节用不同的音符来标记;可以使用已学过的一种记号。)
3.点同学在黑板上书写自己的答案。教师进行小结,引出新的概念——切分音节奏型。
4.出示切分音节奏型的示意图。
要求:全体学生依图拍打节奏至熟练。
5.让学生自由组合,三人一组共同完成课本第二题——立体节奏游戏。
要求:每组三个学生拍打速度一致。
明确:旨在训练学生合作的能力。
检查:随意抽查1、2个小组的成绩。
6.出示一条旋律,要求学生为之自创伴奏节奏并表演。
(六)、总结、下课。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意识到原来只要改变一下教学方式,就能使原本枯燥的东西变的有趣、生动。节奏是音乐要素中重要的一项,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所以在教学中不可避免的要接触到节奏,但是节奏练习本身是很枯燥的。对学生来说,音乐学习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游戏”。只有当学生在音乐游戏过程中获得快乐,才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那种缘自心底的热爱,并成为他们终身学习的不竭动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学会了相关的节奏,体会到了学习节奏的快乐,更为重要的是:在他们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会了与人交流,与人对话,锻炼了胆识,增强了自信力。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让老师教得轻松愉快,学生学得快乐有效,使音乐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节奏教学教案(第9篇)
活动目标:
1、在与前十六节奏的比较中,了解后十六节奏的打法、读法。
2、体验乐理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花型教具、节奏卡、视唱谱
活动过程:
一、小蜜蜂与花(复习各种学过的节奏)
1、出示学习过的各种节奏,每个花瓣上一种节奏。
师:这么美的花儿,你们知道它有几片花瓣啊?
小结:固定位置数花瓣。
2、复习各种学过的节奏
师:花儿好美啊,小蜜蜂要来采蜜了,看看现在小蜜蜂停在了哪个花瓣上啊?说出这个节奏的名字,并打出节奏。
3、节奏游戏:你设计,我设计
师:小蜜蜂看见我们已经会那么多节奏了,真羡慕我们啊,它想和我们一起来玩个创编节奏的游戏,好吗?
请小朋友介绍一下游戏规则。
二、花芯里的秘密
1、师:小蜜蜂最喜欢花儿的花芯了,它觉得花芯最甜了,这次小蜜蜂又朝花心飞去,看看是什么这么吸引小蜜蜂呢?(揭开花心)
2、出示后十六节奏
师:哦,原来是一个新的节奏啊!这个节奏好象长的有些眼熟,跟哪个节奏很象啊?
3、比较前后十六节奏
师:哦,原来是跟前十六节奏很象啊,(拿出来比较)
谁能告诉我他们什么地方象吗?
都有三个音符,两个十六分音符,一个八分音符。
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啊?
十六分音符的位置不一样。
4、名称与读法
后十六节奏,读“ti-riri”
5、花心的节奏啊,吸引了许多小动物,大家都来唱这个节奏了。
三、 后十六节奏与花儿做游戏。
1、语言节奏游戏:根据节奏介绍一种你喜欢的花
师:花儿说你们的节奏打得真好,它要来考考你们了!(花叶出题目)
2、节奏游戏:花儿真神奇
3、视唱
1)复习音阶歌
2)将上次视唱谱中的前十六节奏改成后十六节奏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