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解方程的教学设计(12篇)

发布时间:2024-10-21 18:26:50

解方程的教学设计(第1篇)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

  2、理解移项的概念;

  3、学会移项。

  教学重点:

  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及移项法则;

  教学难点:

  利用等式性质1来解释方程的变形。

  教学准备:

  1、投影仪、投影片。

  2、天平称、若干个质量相同的物体,与物体质量相同的若干个砝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 上节课的想一想引入新课:等式和方程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方程是等式,但必须含有未知数;

  等式不一定含有未知数,它不一定是方程。

  2、下面的一些式子是否为方程?这些方程又有何特点?

  ① 5x+6=9x

  ②3x+5

  ③7+5×3=22

  ④4x+3y=2

  由学生小议后回答:①、④是方程。

  分析这些方程得:

  ①等式两边都是一次式或等式一边是一次式,另一边是常数

  ②这些方程中有的含一个未知数,也有的含两个未知数。

  我们先来研究最简单的(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的一元一次方程。

  3、一次方程:我们把等号两边是一次式、或等号一边是一次式另一边是常数的方程叫做一次方程。

  注意:一次方程可以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未知数:如上例的④。

  4、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一次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5、判断下列方程哪些是一次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口答)

  ① 2x+3=11②y2=16③x+y=2④3y-1=4y

  6、什么叫方程的解?怎样解方程?

  关键是把方程进行变形为x=?即求得方程的解。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点出课题)利用等式性质1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讲解新课:

  1、 等式性质1:

  出示天平称,在天平平衡的两边同时都添上或拿去质量相同的物体,天平仍保持平衡,指出:等式也有类似的情形。

  强调关键词:"两边"、"都"、"同"、"等式"。

  2、 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

  x+2=5

  分析:要把原方程变形成x=?只要把方程两边同时减去2即可。

  注意: 解题格式。

  例1 解方程5x=7+4x

  分析:方程两边都有含x的项,要解这个方程就需要把含x的项集中到一边,即可把方程变形成x=?

  (解略)

  解完后提问:如何检验方程时的计算有没有错误?(由学生回答)

  只要把求得的解代替原方程中的未知数,检查方程的左右两边是否相等,(由一学生口头检验)

  观察前面两个方程的求解过程:

  x+2=5 5x=7+4x

  x=5-2 5x-4x=7

  思考:⑴把+2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发生了什么变化?

  ⑵把+4x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符号改变)

  3、 移项:

  从变形前后的两个方程可以看到,这种变形相当于:把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我们把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注意:

  ①移项要变号;

  ②移项的实质:利用等式性质1对方程进行变形。

  例2 解方程:3x+4=2x+7

  解:移项,得3x-2x=7-4,

  合并同类项,得x=3。

  ∴x=3是原方程的解。

  归纳:

  ①格式:解方程时一般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以便合并同类项;

  ②解方程与计算不同:解方程不能写成连等式;计算可以写成连等式;

  ③一个方程只写一行,每个方程只有一个等号(理由:利用等式性质1对方程进行变形,前后两个方程之间没有相等关系)。

  练习:书本105页 1(口答),2(板演),想一想。

  (三)、课堂小结:

  ①什么是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

  ②等式性质1(找关键词);

  ③移项法则;

  ④应用等式性质1的注意点(例2归纳的三条)。

  (四)、布置作业:见作业本。

解方程的教学设计(第2篇)

  一、教学内容:

  人教课程标准实验版第九册P59例2。

  二、教学目标:

  1、运用知识迁移,结合直观图例,应用等式的性质,让学生自主探索和理解简易方程的解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分层练习,让学生较熟练掌握简易方程的解法。

  3、帮助学生养成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渗透代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应用等式的性质,理解和较熟练掌握简易方程的'解法。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

  2、解方程:X+15=48X—3.2=2.6

  解答后说一说(1)你解这两个方程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

  (2)说出等式的另外一个基本性质。

  (计算机分别演示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注意“不为0”)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简易方程。

  板书:解简易方程。

  (二)新知学习。

  1、教学例2。

  (1)出示情景图。

  (2)说出图意并列出方程。(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会列方程吗?)

  (3)怎样用天平图表示这个方程?(左边是3个X,右边是18)

  (4)解方程的目的是求X的值,要使天平的左边只剩下一个X,而天平又保持平衡,两边该怎样分?(两边同时平均分成3份)

  计算机动画演示:天平两边各剩一份。问:每份怎样?(分别平衡)

  (5)反映在方程上,就是我们学过的等式的哪个基本性质呢?

  (6)自主探索,试解方程并检验(会用这个基本性质解方程吗?试试看!)。

  评讲(强调书写格式和自觉检验)。

  2、指导阅读书P59,质疑。

  3、想一想、试一试:解方程X÷3=2。1

  自己说一说解题的依据和方法。(强调口头检验)

  4、小结:我们已掌握了解方程的一般方法,你认为解方程时需要注意什么?

  (下面就检验一下你们是否真正掌握了解方程的方法。)

  (三)基础练习设计:

  1、说出下列方程的解法。

  2、选择正确答案。(全班用手势表示)

  (1)X+8=30①X=22②X=38

  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指出:平时解方程后都可以自觉用代入法进行检验。

  3、对比练习。

  4、解决问题。(列出方程并解答。)

  (1)每个福娃X元,买5个共花80元。

  (上面两个问题解决得很好,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检测性的分组接力竞赛,有信心赢吗?)

  5、学习检测。(接力竞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解简易方程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

  (看来同学们对今天所学的知识掌握得不错。是的,解方程的依据就是等式的基本性质。我们解完方程后还要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一般可以用代入法进行检验。下面我们继续挑战一道有难度的拓展题。)

解方程的教学设计(第3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9册57—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解方程的方法有两种,并掌握这两种方法。

  2、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并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2、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探索新知,出示课本主题图(课件)

  (1)根据图画列方程

  (2)反馈:

  a、X+3=9

  b、9—X=3

  C、9—3=X

  (强调:列方程时X不单独出现在等号的一边,因为这样这个方程没有意义。)

  (3)以X+3=9为例教学解方程

  三、课堂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一题。

  2、解下列方程。(用两种方法解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跟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方程的意义

  师:同学们我们前一段时间学了方程的意义,你还记得什么叫方程吗?

  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2、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

  师:你能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吗?

  (1)a+24=73(2)4x<36+17(3)234÷a>12

  (4)72=x+16(5)x+85(6)25÷y=0。6

  生:(1)(4)(6)是方程。

  师:你为什么说这三个是方程呢?

  生:因为它含有未知数,而且是等式。

  二、探究新知

  (一)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1、看图写方程

  师:同学们真厉害把学过的知识全都记得,请同学观察这幅图(出示57页天平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杯子重100克,水重X克,合起来是250克。

  师:你能根据这幅图列出方程吗?

  生:100+X=250。

  2、求方程中的未知数

  师:那么方程中的x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交流后汇报)

  生1: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250-100=150,所以X=150。

  生2:根据数的组成100+150=250,所以X=150。

  生3:100+X=250=100+150,所以X=150。

  生4:假如在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100,那么也可得出X=150。

  3、验证方程中的未知数,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用不同的方法算出X=150,研究对不对呢?

  生:对,因为X=150时方程左边和右边相等。

  师:这时我们说x=150是方程100+X=250的解,刚才我们求X的过程叫解方程。这两个概念具体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57页找出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

  学生自学后汇报。(板书)齐读两个概念。

  4、辨析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方程的解是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怎样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呢?

  生:要看这个数能不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而解方程是求未知数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它的目的是求出方程的解。同学们要注意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5、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师:完成做一做:X=3是方程5X=15的解吗?X=2呢?(完成后汇报)

  生:X=3是方程5X=15的解,因为X=3时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生:X=2不是方程5X=15的解,因为X=2时左边5×2=10,右边是15,左边和右边不相等,所以X=2不是方程5X=15的解。

  (二)解简易方程

  1、复习等式的性质

  师:前两天我们学会了等式的性质,请根据等式的性质完成填空吗?

  (1)如果5+3=8,那么5+3-3=8()

  (2)如果50-13=37,那么50-13+13=50()

  (3)如果a-7=8,那么a-7+7=8()

  (4)如果X+9=45,那么X+9-9=45()

  师:你是根据什么填空的?

  生:等式的性质。

  师:等式有什么性质呢?我们齐来说一遍。

  2、理解方程与等式的联系,引出课题。

  师:(3)(4)题不但是等式而且是方程,我们知道方程是等式的一部分,所以等式的性质对方程同样适用,今天我们将应用等式的性质来帮我们解方程。

  3、出示例1图,列出方程。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列出方程吗?

解方程的教学设计(第4篇)

  教学目标

  掌握b2—4ac>0,ax2+bx+c=0(a≠0)有两个不等的实根,反之也成立;b2—4ac=0,ax2+bx+c=0(a≠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反之也成立;b2—4ac<0,ax2+bx+c=0(a≠0)没实根,反之也成立;及其它们关系的运用。

  通过复习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b2—4ac>0、b2—4ac=0、b2—4ac<0各一题,分析它们根的情况,从具体到一般,给出三个结论并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具体题目。

  重难点关键

  1、重点:b2—4ac>0 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b2—4ac=0 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b2—4ac<0 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根。

  2、难点与关键

  从具体题目来推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b2—4ac的情况与根的情况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1)2x2—3x=0

  (2)3x2—2 x+1=0

  (3)4x2+x+1=0

  老师点评,(三位同学到黑板上作)

  (1)b2—4ac=9>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

  (2)b2—4ac=12—12=0,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3)b2—4ac=│—4×4×1│=<0,方程没有实根。

  二、探索新知

  方程b2—4ac的值b2—4ac的符号x1、x2的关系

  (填相等、不等或不存在)

  2x2—3x=0

  3x2—2 x+1=0

  4x2+x+1=0

  请观察上表,结合b2—4ac的符号,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证明你的猜想。

  从前面的具体问题,我们已经知道b2—4ac>0(<0,=0)与根的情况,现在我们从求根公式的角度来分析:

  求根公式:x= ,当b2—4ac>0时,根据平方根的意义, 等于一个具体数,所以一元一次方程的x1= ≠x1= ,即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当b2—4ac=0时,根据平方根的意义 =0,所以x1=x2= ,即有两个相等的实根;当b2—4ac<0时,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负数没有平方根,所以没有实数解。

  因此(结论)

  (1)当b2—4ac>0时,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两个不相等实数根即x1= ,x2= 。

  (2)当b—4ac=0时,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两个相等实数根即x1=x2= 。

  (3)当b2—4ac<0时,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没有实数根。

  例1.不解方程,判定方程根的情况:

  (1)16x2+8x=—3

  (2)9x2+6x+1=0

  (3)2x2—9x+8=0

  (4)x2—7x—18=0

  分析:不解方程,判定根的情况,只需用b2—4ac的值大于0、小于0、等于0的情况进行分析即可。

  解:(1)化为16x2+8x+3=0

  这里a=16,b=8,c=3,b2—4ac=64—4×16×3=—128<0

  所以,方程没有实数根。

  三、巩固练习

  不解方程判定下列方程根的情况:

  (1)x2+10x+26=0 (2)x2—x— =0 (3)3x2+6x—5=0 (4)4x2—x+ =0

  (5)x2— x— =0 (6)4x2—6x=0 (7)x(2x—4)=5—8x

  四、应用拓展

  例2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2)x2—2ax+a+1=0没有实数解,求ax+3>0的解集(用含a的式子表示)。

  分析:要求ax+3>0的解集,就是求ax>—3的解集,那么就转化为要判定a的值是正、负或0。因为一元二次方程(a—2)x2—2ax+a+1=0没有实数根,即(—2a)2—4(a—2)(a+1)<0就可求出a的取值范围。

  解:∵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2)x2—2ax+a+1=0没有实数根。

  ∴(—2a)2—4(a—2)(a+1)=4a2—4a2+4a+8<0

  a<—2

  ∵ax+3>0即ax>-3

  ∴x<3

  ∴所求不等式的解集为x<3

  五、归纳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b2—4ac>0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b2—4ac=0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两个相等的实根;b2—4ac<0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没有实数根及其它的运用。

  六、布置作业

  1、教材P46 复习巩固6 综合运用9 拓广探索1、2。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解方程的教学设计(第5篇)

  【教学目标】

  1、会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

  2、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所得结果是否合理。

  3、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关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解一元二次方程都有哪些方法?(学生口答)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有哪些步骤?(学生口答)

  ①审题;

  ②设未知数;

  ③找相等关系;

  ④列方程;

  ⑤解方程;

  ⑥答。

  二、问题探究:

  (一)思考课本探究1回答下列问题:

  (1)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x个人,那么患流感的这个人在第一轮传染中传染了 人;第一轮传染后,共有 人患了流感。

  (2)在第二轮传染中,传染源是 人,这些人中每一个人又传染了 人,那么第二轮传染了 人,第二轮传染后,共有 人患流感。

  (3)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并求解。为什么要舍去一解?

  (4)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你对类似的传播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有新的认识吗?

  (5)完成教材思考:如果按照这样的传播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流感?

  (学生在交流中解决问题,教师深入小组讨论,对疑惑较多的问题要点拨;前两个问是解题的关键,可作适当点拨。最后思考题,可让学生试试独立完成。教给学生如何审题,分析题。)

  三、例题学习:

  例1:青山村种的水稻20xx年平均每公顷产7200kg,20xx年平均每公顷产8450kg,求水稻每公顷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 (学生独立思考、练习。一学生板书,教师巡视后讲解)

  例2:(教材探究2)两年前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5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6000元,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现在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3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3600元,哪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较大?

  (给学生分组求解,然后比较哪个小组做的有快又准。最后比较哪种药品成本平均下降率较大。)

  四、课堂练习:(学生独立思考、练习。一学生板书,教师巡视后讲解)

  1、某种植物的主干长出若干数目的枝干,每个枝干又长出同样数目的小分支,主干、支干和小分支的总数是91,每个支干长出多少小分支?

  2、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21人患了流感,毎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五、总结反思:(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作适当补充)

  1、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审、设、找、列、解、答。最后要检验根是否符合实际意义。

  2、探究2是平均增长率或降低率问题。若平均增长(降低)率为x,增长(或降低)前的基数是a,增长(或降低)n次后的量是b,则有: (常见n=2)

解方程的教学设计(第6篇)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方程的定义,方程的性质和利用方程性质解方程。

  从知识结构上看: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如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已初步接触了一些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数及其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关键。这为过渡到下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从认知结构上看:本节课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学生在学习代数的整个过程中,几乎都要接触这方面的知识。

  二、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根据等式的性质,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及检验的方法,并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渗透代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这三个目标将为后面的教学起到一个导向作用。

  三、重点与难点:

  那么根据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解简易方程》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特别是利用方程性质解未知数,它是后续知识发展的起点,学生对未知数的理解对今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起着决定作用,所以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是:

  (1)重点: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弄清方程和等式的异同,正确设未知数,找出等量关系是很困难的,所以我认为这节课的难点是:

  (2)难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下面,对于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定计划进行如下操作:(1、复习铺垫;2、探究新知;3、例题解析;4、巩固练习;5、归纳小结;6、布置作业。)六个步骤

  1.复习铺垫:

  (1)抛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了方程的意义,你还记得什么叫方程吗?

  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提问的目的:让学生回忆旧知识,巩固旧知识,引出方的解、解方程的定义。结合引导复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

  师:你能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吗?

  (1)a+24=73(2)4x<36+17(3)234÷a>12

  (4)72=x+16(5)x+85(6)25÷y=0.6

  生:(1)(4(6)是方程。

  师:你为什么说这三个是方程呢?

  生:因为它含有未知数,而且是等式)

  这样做的目的: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教法,课堂讨论法。巩固方程的性质,承接后面利用方程的性质解方程的应用。

  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2、探究新知

  (1)、看图写方程

  师:同学们真厉害把学过的知识全都记得,请同学观察这幅图(看书上57页天平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杯子重100克,水重X克,合起来是250克。

  师:你能根据这幅图列出方程吗?

  生:100+X=250.

  这样做的目的:运用知识迁移,结合直观图例,应用方程的性

  质,让学生自主探索列出方程。

  (2)、求方程中的未知数

  师:那么方程中的x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交流后汇报)

  生1: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250-100=150,所以X=150.

  生2:根据数的组成100+150=250,所以X=150.

  生3:100+X=250=100+150,所以X=150.

  生4:假如在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100,那么也可得出X=150.

  目的:这样的提问,有多种回答,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3)、验证方程中的未知数,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用不同的方法算出X=150,研究对不对呢?

  生:对,因为X=150时方程左边和右边相等。

  师:这时我们说x=150是方程100+X=250的解,刚才我们求X的过程叫解方程。这两个概念具体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翻到课本57页,(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解出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勾上这两句话并齐读三遍。

  这样做的目的:学生齐读的时候,我可以把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板书在黑板上,并且,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加深印象。

  (4)辨析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方程的解是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怎样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呢?

  生:要看这个数能不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而解方程是求未知数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它的目的是求出方程的解。同学们要注意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例题解析

  师:前几天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今天我们又学习了请根据等式的性质完成填空吗?

  (1)如果5+3=8,那么5+3-3=8()

  (2)如果50-13=37,那么50-13+13=50()

  (3)如果a-7=8,那么a-7+7=8()

  (4)如果X+9=45,那么X+9-9=45()

  师:你是根据什么填空的?

  生:等式的性质。

  师:等式有什么性质呢?我们齐来说一遍。

  2、理解方程与等式的联系,引出课题。

  师:(3)(4)题不但是等式而且是方程,我们知道方程是等式的一部分,所以等式的性质对方程同样适用,今天我们将应用等式的性质来帮我们解方程。(板书课题:解简易方程)

  3、出示例1图,列出方程。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列出方程吗?

  生:X+3=9

  师:这个方程用天平怎么表示呢?

  生:天平左边放X个和3个球,右边放9个球。(电脑显示)

  4、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解方程。

  师:我们解方程的目的是求X,怎样使天平一边只剩x呢?

  生:天平两边同时减去3个球。(电脑显示)

  师:天平两边还平衡吗?怎样反映在方程上呢?

  生:方程两边同时减3。(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师:为什么同时减3而不是其它数呢?

  生:方程两边同时减3就可以使方程一边只剩X。

  5、检验方程的解。

  师:X=6是不是方程的解呢?

  生:是,因为X=6是方程左边是6+3=9,右边是9,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6是方程X+3=9的解。

  6、强调解方程的格式步骤

  电脑显示:解方程要注意:

  (1)先写“解”,等号要对齐。

  (2)做完后要注意检验。

  2.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三、教学程序及设想:

  (1)引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抛出问题,什么叫方程?什么是方程的性质?让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引出方的解、解方程的定义。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简易方程。

  (2)由例题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

  解方程:X+6=7.8;X-6=7.8;6X=7.8;X÷6=7.8。

  讲解例题。说明在方程的两边什么情况应该同时加,什么情况该同时减,什么情况该同时乘,什么情况该同时除?在讲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

  (3)接下来,我们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情景图:

  X元X元X元

  18元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会列方程吗?然后说出图意并列出方程。

  (4)能力训练。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①列出方程并解答:每个福娃X元,买5个共花80元。

  ②看题回答:1.6X=6.4(要解这个方程,方程两边应同时?)

  (看来解法掌握得不错,下面看谁的反应最快。)

  ①选择正确答案,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X+8=30的解是()A.X=22B.X=38

  0.3X=0.21的解是()A.X=7B.X=0.7

  X=5是方程()的解。A.15X=3B.6X=30

  X=30是方程()的解。A.0.2X=6B.2X=15

  (5)总结结论: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解简易方程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

  *(6)变式延伸: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进行重构,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教学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优等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对有能力接受的学生)

  (7)板书:略

  (8)布置作业。P66第5—7题。

解方程的教学设计(第7篇)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数与数字之间关系的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问题,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数与数字之间的关系的应用题。

  2、教学难点:根据数与数字关系找等量关系。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二)整体感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列方程解应用问题的步骤?

  ①审题,

  ②设未知数,

  ③列方程,

  ④解方程,

  ⑤答。

  (2)两个连续奇数的表示方法是,2n+1,2n-1;2n-1,2n-3;……(n表示整数)。

  2、例1两个连续奇数的积是323,求这两个数。

  分析:

  (1)两个连续奇数中较大的奇数与较小奇数之差为2,

  (2)设元(几种设法)。设较小的奇数为x,则另一奇数为x+2,设较小的奇数为x-1,则另一奇数为x+1;设较小的奇数为2x-1,则另一个奇数2x+1。

  以上分析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答,有三种设法,就有三种列法,找三位学生使用三种方法,然后进行比较、鉴别,选出最简单解法。

  解法(一)

  设较小奇数为x,另一个为x+2,据题意,得x(x+2)=323。

  整理后,得x2+2x-323=0。

  解这个方程,得x1=17,x2=-19。

  由x=17得x+2=19,由x=-19得x+2=-17,答:这两个奇数是17,19或者-19,-17。

  解法(二)

  设较小的奇数为x-1,则较大的奇数为x+1。

  据题意,得(x-1)(x+1)=323。

  整理后,得x2=324。

  解这个方程,得x1=18,x2=-18。

  当x=18时,18-1=17,18+1=19。

  当x=-18时,-18-1=-19,-18+1=-17。

  答:两个奇数分别为17,19;或者-19,-17。

  解法(三)

  设较小的奇数为2x-1,则另一个奇数为2x+1。

  据题意,得(2x-1)(2x+1)=323。

  整理后,得4x2=324。

  解得,2x=18,或2x=-18。

  当2x=18时,2x-1=18-1=17;2x+1=18+1=19。

  当2x=-18时,2x-1=-18-1=-19;2x+1=-18+1=-17

  答:两个奇数分别为17,19;-19,-17。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解决下面三个问题:

  1、三种不同的.设元,列出三种不同的方程,得出不同的x值,影响最后的结果吗?

  2、解题中的x出现了负值,为什么不舍去?

  答:奇数、偶数是在整数范围内讨论,而整数包括正整数、零、负整数。

  3、选出三种方法中最简单的一种。

  练习

  1、两个连续整数的积是210,求这两个数。

  2、三个连续奇数的和是321,求这三个数。

  3、已知两个数的和是12,积为23,求这两个数。

  学生板书,练习,回答,评价,深刻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例2有一个两位数等于其数字之积的3倍,其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小2,求这两位数。

  分析:数与数字的关系是:

  两位数=十位数字×10+个位数字。

  三位数=百位数字×100+十位数字×10+个位数字。

  解:设个位数字为x,则十位数字为x-2,这个两位数是10(x-2)+x。

  据题意,得10(x-2)+x=3x(x-2),整理,得3x2-17x+20=0,

  当x=4时,x-2=2,10(x-2)+x=24。

  答:这个两位数是24。

  练习1有一个两位数,它们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之和为8,如果把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调换后,所得的两位数乘以原来的两位数就得1855,求原来的两位数。(35,53)

  2、一个两位数,其两位数字的差为5,把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调换后所得的数与原数之积为976,求这个两位数。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笔答,板书,评价,体会。

  (四)总结,扩展

  1、奇数的表示方法为2n+1,2n-1,……(n为整数)偶数的表示方法是2n(n是整数),连续奇数(偶数)中,较大的与较小的差为2,偶数、奇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数与数字的关系

  两位数=(十位数字×10)+个位数字。

  三位数=(百位数字×100)+(十位数字×10)+个位数字。

  2、通过本节课内容的比较、鉴别、分析、综合,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刻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在解应用问题中的用途。

  四、布置作业

  教材P.42中A1、2、

解方程的教学设计(第8篇)

  一、学习内容分析

  方程的意义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主要内容是方程的定义,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方程的意义是算术思维的一种提升,是数的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从未知数只是所求结果到未知数参与运算,思维空间增大,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过程,为以后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从等式引入,首先通过天平演示,说明天平平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同时得出一只空杯正好100克,然后在杯中倒入水,并设水重x克。通过逐步尝试,得出杯子和水共重250克。从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二、学习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小数、分数的认识,能够熟练计算整数、小数四则运算。学生对数与代数的知识和经验已经积累到相当的程度,需要对初一年级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进行学习。但是方程作为数学领域的重要知识和重要思想,也是学生在中学学习数理化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作为数学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方程,对小学生来说基本上是陌生的。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课件呈现,认识天平:

  【出示天平】同学们,见过它吗?你们知道怎么用吗?

  【情境】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归纳】左右平衡,也就说明左右相等了

  【追问】用一个什么式子表示

  2.体验感受,观察积累: 【问题】这里有一个梨和一个苹果,如果把他们分别放在天平两边的托盘里,猜想一下会有几种情况发生?

  【师生活动】学生个别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 梨的质量大于一个苹果的质量天平向左倾斜;

  (2) 梨的质量等于一个苹果的质量天平保持平衡;

  (3) 梨的质量小于一个苹果的质量天平向右倾斜 【追问】因为不知道不确定质量所以结果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现在我告诉你它们的质量:梨60克,苹果110克,此时天平会是什么状态?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这一状态吗?

  【师生活动】点名让学生个别回答,教师及时板书:60<110

  【教师评价】真好!数学语言表达就是简练。

  【追问】师:如果在天平左边梨质量是a

  克,用数学语言把你们认为天平的状态表达出来,写在本上。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板书】60+a<110、60+a=110、60+a>110

  【追问】这几个式子各表示什么情况?

  【归纳】你看,简单的几个数学算式就表达了三种不同的情况,这就是数学语言的简约美。

  3.观察算式,揭示课题

  【追问】看看哪个式子表示相等?一起读出式子

  【追问】仔细观察这个算式,你发现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评价】真善于观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类问题 板书:简易方程

  二、自主探究,形成概念

  1.再举实例,铺垫孕伏

  【问题】还是这架天平,刚才你们发现了平衡,现在教师这里有一杯500克的果汁,和一罐125克的牛奶,如果把它们分别放在天平两边会出现什么情况?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追问】那么你能让这架天平平衡吗?也可以用数学算式表达。

  【学请预设】

  方案1:在右边再放3罐。

  【追问】可以吗?谁能说清楚?

  【板书】500=125×4或500=125+125+125+125

  【归纳】这是一种策略,改变右边的质量。受他的启发还有别的办法的吗? 方案2:刚才我还听有的同学说喝375克就行。大家说行吗?不过还真的有人喝了一口,不过这一口到底是多少我们不知道,怎么办?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用数学算式表示说明,写在本子上。

  【师生活动】教师巡视,抽有代表性的同学上来板书

  【板书】500-x<125, 500-x="">125

  【追问】哪个式子表示了天平左右两边平衡了?

  500-x=125

  2.观察式子,归纳定义

  【问题】仔细观察下列式子,你发现了什么?

  (1)500=125×4或500=125+125+125+125

  (2)500-x=125

  (3)60+a=110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归纳】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板书】

  3.分析定义,理解概念

  【问题】你认为判断方程需要几个条件?

  【师生活动】教师从方程的定义,引导学生回答:

  (1)表示相等的式子。

  (2)必须含有字母(未知数)。

  三、牛刀小试,巩固概念

  1.试一试,观察天平判断是否可以写出方程,说明理由。

  2.做一做:下面哪些是式子是方程?

  3.举一举:你会自己举出一些是方程的式子活例子

  (1)小红的年龄是x岁,老师比小明大30岁,今年老师的年龄是38岁。

  (2)逐个呈现3个足球,每个a元,共花180元。你能用方程表示吗?

  (1)小芳一个星期共跑了2.8km,每天跑s米。

  (2)一盒水果糖共a颗,平均分给25个小朋友,每人得3颗,正好分完。

  (3)小芳集邮共60张,小明集邮共48张。小芳给了小明x张后两人的集邮张数一样多。

  四、总结提升

  数学史: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史料。直到三百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尔第一个提倡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上大家都积极的进行了思考,从中你学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些有关方程的哪些知识?

解方程的教学设计(第9篇)

  教学目标

  1.巩固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知识,学会解ax±b=c与a(x±b)=c类型的方程。

  2.进一步掌握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和写法。

  3.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在解方程过程中,把一个式子看作一个整体。

  教学难点

  理解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解方程,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4。

  师:(出示教材第69页例4情境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有3盒铅笔和4只铅笔,一盒铅笔盒中有x支铅笔。

  师:你能根据图列一个方程吗?

  生:3x+4=40。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一盒铅笔盒有x支铅笔,3盒铅笔盒就有3x支铅笔。据此,可列出方程。

  师:说得好,你能解这个方程吗?

  学生在尝试解方程时,可能会遇到困难,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困惑。学生可能会疑惑:方程的左边是个二级运算不知识如何解。也有学生可能会想到,把3个未知的铅笔盒看作一部分,先求出这部分有多少支,再求一盒多少支。(如果没有,教师可提示学生这样思考。)

  师:假如知道一盒铅笔盒有几支,要求一共有多少支铅笔,你会怎么算?

  生:先算出3个铅笔盒一共多少支,再加上外面的4支。

  师:在这里,我们也是先把3个铅笔盒的支数看成了一个整体,先求这部分有多少支。解方程时,也就是先把谁看成一个整体?我们可以先把“3x”看成一个整体。

  让学生尝试继续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解题过程。也可以让学生同桌之间再说一说解方程的过程。

  2.教学例5。

  师:(出示教材第69页例5)你能够解这个方程吗?

  生1:我们可以参照例4的方法,先把x-16看作一个整体。

  学生解方程得x=20。

  生2:我们也可以用运算定律来解。

  师:2x-32=8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生: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然后把2x

  看作一个整体。

  学生解方程得x=20。

  师:你的解法正确吗?你如何检验方程是否正确?

  生:可以把方程的解代入方程中计算,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69页“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的形式、内容都与例4基本相同。第2题的4个方程在两道例题的基础上略有变化,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这两道练习要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可提醒学生解一题,代入检验一题,以促进检验习惯的养成。

  四、课堂小结

  1.在解较复杂的方程时,可以把一个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来解。

  2.在解方程时,可以运用运算定律来解。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71页“练习十五”第6、8、9.题。

解方程的教学设计(第10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演示操作理解天平平衡的原理。

  2、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3、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

  情感目标:

  1、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愿意与别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会检验方程的解。

  教学难点:

  利用天平平衡的原理来检验方程的解。

  关键:

  天平与方程的联系。

  教具 :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铺垫,引出课题(出示课件)

  师:明明周末在超市玩起了称糖果的称,我们一起合作使称保持平衡!

  师:同学们反映真敏捷,能通过观察马上想出使天平保持平衡的策略。

  生:从中你有什么想说的?或者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只要两边都拿掉或增加相同数量的糖果,就能保持平衡;让我想到了等式的性质(全班一起口答: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任然相等;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部位0的数,左右两边任然相等)(板书“等式性质”)

  师过渡:是的,知识就是这样被有心人所发现的。

  二、探究新知

  师:这里有个纸箱里面装着一些足球,你猜会有几个呢?(课件逐步出示)

  再给你点信息,这幅图谁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

  生列方程,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解方程

  师:在这个方程中,x的值是多少呢?(学生思考,小范围交流)

  汇报预设:

  ①因为9-3=6

  ②因为6+3=9所以x的值为6 所以x的值为6 (多少)

  师引导:当然,我知道这么简单的问题是难不住大家的,但是我们的思考不能停止,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怎样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来寻求x的值,这种思考的方法到初中遇上更加复杂的方程时仍然会用到。

  师:现在我们就将X+3=9这个方程转换到天平上来?(黑板贴图)

  师:球在天平不好摆,我们可以用方块来代替它。

  自主尝试:看着天平,如何去寻求x的值?

  请用笔记录下你的想法。

  组织好语言上台汇报你的想法。

  教师统一书写:

  师介绍:求解x的过程我们在最前面写“解”字。(板书写“解”字)

  追问:两边都拿掉3个,天平还能平衡吗,两边还相等吗?(贴图展示)

  为什么要减3个?(可以方程的一边只剩x,就可以知道x=?)(再叫2-3个)

  生活动:我们看着板书来说说是怎么成功得到x的值,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2-3个)

  你学会了吗?赶紧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方法。

  2、强调格式:

  师:这个求解的过程和以前递等式有什么区别或相同的地方?

  生:等号对齐;等号两边都要写;最前面要写解字

  3、练习一:

  师:按照大家借助天平运用等式性质的想法,就是说当我们遇到方程33+x=65你也能求解?

  4、介绍概念:像这些(课件中圈出来),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叫“方程的解”;举例:x=3是方程x+3=9的解

  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我们叫“解方程”(板书)

  这些知识在数中有介绍,我们找到划一划读一读。(看书)

  两个词都有解字,有什么区别呢?(“方程的解”中的“解”是名词,它指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是一个数值;“解方程”中的“解”是动词,它指求方程解的过程,是一个演算的过程.)

  5、验算:

  师:刚才我们解出来x的值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你打算怎么检验?

  生:放进去计算一下。

  师:大家心里都有了想法,但方程的检验也是有一定格式的,下面我们到书本中来学习一下。 生自学书本后回答:根据等式性质,把x=6代入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生活动:尝试验算一个方程的解,另一个放心里代入验算。

  6、小结

  师:你学会了吗?你会解怎样的方程了?(含加法或减法)

  解方程的步骤?(结合板书和课件)

  生:解方程的步骤:

  a)先写“解:”。

  b)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或减一个相同的数,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c)求出X的值。

  d)验算。

解方程的教学设计(第11篇)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和八年级已经学习了整式、分式、二次根式、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分式方程,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从实际问题入手,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引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完整性和深刻性.

  情感态度

  1、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会学数学的快乐,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

  难点:探求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

  教学突破:

  1、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主要看是否满足三个条件:

  (1)是整式方程;

  (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3)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次

  2、一元二次方程的各项系数均是相对于一般形式而言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强调:若要确定各项的系数,应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另外,一定要注意符号,尤其符号不能漏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1:

  在长30米,宽20米的矩形场地上,修筑同样宽的两条道路,余下的部分作为耕地,要使耕地的面积为500平方米,求道路的宽度?.

  通过多媒体演示,把文字转化为图形,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从而由学生独立思考,列出满足条件的方程.

  问题2:

  参加一次商品交易会的每两家公司之间都签订一份合同,所有公司共签订了45份合同,求有多少家参加商品交易会?

  二、启发探究获得新知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经整理后,,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说明:

  (1)由一问题得到2个方程,由学生观察归纳这2个方程的特征,给出名称并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2)一元二次方程必须同时具备三个特征:

  a)整式方程;

  b)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c)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

  眼疾口快:

  请抢答下列各式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

  (4)5x+3=10

  说明:此环节采取抢答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

  试一试:

  例1、下面给出了某个方程的几个特点:

  它的一般形式为

  (2)它的二次项系数为5;

  (3)常数项是一次项系数的倒数的相反数。

  请你写出一个符合条件的的一元二次方程

  说明:此题设置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一般形式的理解

  三、运用新知体验成功

  小试牛刀:

  1.将下列方程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1)5x 2 -1= 4x;

  (2)4x 2 = 81;

  (3)4x(x+2)=25;

  (4)(3x – 2)( x + 1 ) = 8x - 3

  说明:巩固练习学生整理一般形式的方法,并准确找出各项系数.此环节可找学生口答结果.另让学生落实将刚才教师板书的整理一般形式的过程,再次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1)小区20xx年底拥有家庭轿车64辆,20xx年底家庭轿车的拥有辆达到100辆,若该小区这两年的年平均增长率相同,求年平均增长率x;

  (2)一个矩形的长比宽多2厘米,面积是100平方厘米,求矩形的长x;

  (3)要组织一次篮球联赛,每两队之间都赛一场,计划安排21场比赛,有多少队参加?

  说明:这几题有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意义,以此题为例,教师板书整理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如何整理任意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能准确找到各项系数.

  教师在此活动中应重点关注:

  (1)由一个学生列出方程,并解释解题方法,教师进行引导,点评,引起其他学生的关注,认同.

  (2)教师在归纳点评过程中,应注意把两队只打一场比赛解释清楚,以便学生理解题意.

  (3)整理一般形式后,教师应强调整理过程中应用到的等式变形方法,如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去分母等.

  (4)让学生指出各项系数时,教师强调系数须带符合.

  例2、当m取何值时,方程(m-2)xm2-2+3mx=5

  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此题由学生思考,讨论,并由学生给出结果并进行解释.

  说明:此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此题目在上一题的基础上继续加大难度,第(1)题须强调先进行整理,再考虑二次项系数是否为零;第(2)题须先求出m值,再代入二次项系数中,验证是否为0,得到结果.

  (2)学生解答过程中,教师把整理的一般形式书写在黑板上,以便全体学生理解.

  (2)学生解答过程中,教师把整理的一般形式书写在黑板上,以便全体学生理解.

  四、归纳小结拓展提高

  1.问题:

  本节课你又学会了哪些新知识?

  说明:小结反思中,不同学生有不同的体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为每个学生都创造了数学活动中获得活动经验的机会。

  2.还有什么疑惑?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21.1第1、2、3题.

  板书设计

  21.1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并且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表示二次项系数,b表示一次项系数,c表示常数项。

  例1.例1、下面给出了某个方程的几个特点:

  它的一般形式为

  (2)它的二次项系数为5;

  (3)常数项是一次项系数的倒数的相反数。

  请你写出一个符合条件的的一元二次方程

  例2、当m取何值时,方程(m-2)xm2-2+3mx=5

  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如能否积极的参加活动,能否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等等,而不是仅局限于学生列方程,判断学生各项系数的正确与否。

  重视学生应用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鼓励学生使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鼓励大胆质疑和创新。

解方程的教学设计(第12篇)

  一、教学内容:

  课本105页-106页的内容及相应练习。

  二、教学目标:

  教养目标:使学生通过实例,根据运算的意义,掌握两个相同字母相加减的运算;学会解带有两个相同字母的方程,为用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

  教育目标:通过学习,从而拥有热爱科学,不畏困难、学好基础知识的精神。

  发展目标:学会在讨论和交流中探究掌握知识,学会初步的集合、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重点:借助插图,从直观上理解ax±bx=(a±b)x的计算方法及方程的解法。

  难点:熟练计算ax±bx,尤其是当b=1时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情景:2003年10月15,中国航天飞行第一人杨利伟带来了成功回归的信息,你的心情怎么样?你也想到太空去看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出发到太空遨游!

  1、出示:一个工地用汽车运土,每辆车运5吨,一天上午运4车,下午运3车,这一天共运土多少吨?

  分析题意,学生解答后出示两种解法:5×(4+3) 5×4+5×3

  2、导入新课。

  情景:飞船升空,布置任务1。

  出示学习目标1:学习用含有两个相同的字母的式子表示的数量关系及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出示例5改编题:本次任务需要用太空车运送外星泥土,每辆车运x吨,一天上午运4车,下午运3车,这一天共运土多少吨?

  (1)小组合作交流:(出示讨论提纲)

  A、每车运土x吨,怎样求上午运土多少吨?下午运土多少吨?

  B、怎样求运土的总吨数?还可以怎样求?

  课件出示:4x+3x (4+3)x

  个别提问:为什么可以列出(4+3)x?先求4+3,求出什么?

  (2)4x+3x和(4+3)x有什么关系?这实际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4x表示几个x,3x表示几个x?(4+3)x实际就是几个x?所以这个式子的结果就是7x。

  (3)想一想,如果把问题改成上午比下午多运多少吨?应怎样列式?

  同位讨论:4x-3x的结果是多少,为什么?1x通常怎样表示?

  (4)师小结:当碰到有两个相同字母的式子,我们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把公因数提取,并把不是公因数的数字相加减,从而算出结果。

  (5)完成105页做一做。

  3、教学例6。

  情景:出示任务2。出示例6。

  (1) 小组讨论:这是个含有两个相同字母的方程。第一步你你该怎样解答?

  (2) 你能把它转化为简单的方程吗?

  (3) 学生发表意见后板书解题过程,提醒学生注意格式,全班口头检验。

  (4) 完成106页做一做。

  (5) 小结:解带有两个相同字母的方程,我们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将相同因数提取,不同因数相加减,从而转化成最简单的方程解答。

  (6) 反馈练习:判断题:b+0.1b=0.1b吗?5x-x=5吗?

  三、巩固练习。

  情景:看到同伴被外星人抓去,你能闯三关把他们救出来吗?

  练习1:书本第107页第3题。

  练习2:书本第107页第4题。

  读题,分析题意:

  成人有多少人?(x人)儿童有多少个x个人?共80人是什么意思?

  练习3:书本第108页第6题(2)

  题目要求列方程解答,第一步要先怎样做?解设什么是x?

  四、小组竞赛。

  情景:你们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真让我佩服,欢迎地球的朋友们一起来探索宇宙的奥秘,宇宙中含有无数美丽的恒星,如果谁最快能帮助我解决下面的题目,我就把其中的一颗星星送给你们,努力呀!

  1、小组合作完成书本108页第7题,先思考应怎样做?让最快想到方法的同学先讲讲解题方法。最快完成的同学切换成投影方式奖星星。

  2、小组合作完成108页第10题。把答案贴到展示板上,如时间不够可下课时让同学自己评评哪一组的方程列得快、列得好。能答对的小组老师也每人送他一颗星星。

  五、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利用方程来解决什么问题呢?

  2、你为什么能看到这美好的太空画面,如果人类科技落后,能看到吗?你知道吗,数学中的方程是解决科学难题的基本工具,你想把这工具掌握在手里吗?希望同学们在五彩缤纷的未来中能亲眼看到真正的太空,到时候再给虞老师讲讲你的感受,可以吗?有信心吗?

最新知识
  • 人力资源报告(18篇)

    人力资源报告(18篇)

    人力资源报告(第1篇) 一、知识经济对企业的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想具有竞争优势,必须寻求一种有效的知识管理方式,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美国当代管理

    2024-10-21
  • 毕业生实习报告(11篇)

    毕业生实习报告(11篇)

    毕业生实习报告(第1篇) 对于毕业生来说,实习是大家进入社会体验社会的一个必经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巩固知识,实习又是对每一位毕业生专业

    2024-10-21
  • 感受家乡的变化作文范文1000字(14篇)

    感受家乡的变化作文范文1000字(14篇)

    感受家乡的变化作文范文1000字(第1篇) 我的家乡是人间天堂美丽的杭州。在那里,西湖如妙龄少女,亭亭玉立、婀娜多姿;钱塘江如蜿蜒巨龙,气势汹涌、奔腾万里。

    2024-10-21
  • 声音作文400字(20篇)

    声音作文400字(20篇)

    声音作文400字(第1篇) 秋天,有的人喜欢小鸟的鸣叫声,而我却喜欢小溪的流动声。 小溪边,小朋友正在拿着又扁又平的砖块打水漂,砖块就像一条条红色的小鱼一样

    2024-10-21
  • 西游记续写作文(15篇)

    西游记续写作文(15篇)

    西游记续写作文(第1篇) 唐僧师徒四人取得真经后,各自有了不同的去处。 唐僧带着沙和尚,到各个寺庙讲经说法,每天吃斋、念佛、打坐,日子过得清净平淡。 孙悟

    2024-10-21
  • 产品策划书模板(14篇)

    产品策划书模板(14篇)

    产品策划书模板(第1篇) 一、策划此次销售活动的目的 针对团队当前现状,特提出本次销售计划,经过此次活动到达以下目的: 1、让团队建设小组明白该怎样建设团

    2024-10-21
  • 上海野生动物园作文(13篇)

    上海野生动物园作文(13篇)

    上海野生动物园作文(第1篇) 上海野生动物园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南六公路178号,距上海市中心35公里,占地约2300亩,是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国家林业局合作建设

    2024-10-21
  • 研究报告五年级(18篇)

    研究报告五年级(18篇)

    研究报告五年级(第1篇) 大家好,这里是家庭天气播报节目。今天由我来播报我们家的天气情况。 八点到九点,我们家的天气是晴天。我妈妈很高兴,因为今天要去看

    2024-10-21
  • 《小王子》英语读后感(18篇)

    《小王子》英语读后感(18篇)

    《小王子》英语读后感(第1篇) Today,I read the book of the little prince. This book is mainly about: the little prince from the earth,and then went to

    2024-10-21
  • 创新创业计划书范文2024(20篇)

    创新创业计划书范文2024(20篇)

    创新创业计划书范文(第1篇) 为了推动我校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学习创业知识、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和提高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