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10篇)

发布时间:2024-10-21 18:26:50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第1篇)

  学习目标:

  1、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知道光线发生折射的条件。

  2、通过探究理解光的折射规律。

  3、能利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学习重点:光的折射规律

  学习难点:根据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现象

  教具学具:

  演示用:激光光源、光的折射演示装置、水槽。

  学生用:碗、筷子、茶杯、硬币、适量的水。

  导学方法:实验法、归纳法、讲练法。

  学习过程:

  一、快乐自学、合作探究

  (一)知识回顾

  光在沿直线传播;光传播到水、玻璃等许多物体的表面会发生现象。

  (二)实验探究:

  1、认识基本概念:

  ao是光线,ob是光线,on是。入射角是和的夹角,在图中是,折射角是和的夹角,在图中是。

  2、实验探究: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光线将法线(靠近或远离),也就是折射角

  入射角。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随之。

  (3)(一种特殊折射)当光线垂直射向水中时,传播方向,此时折射角等于____度,入射角等于_____度。

  (4)如果让光逆着原来折射光线(的方向)从水中射入空气中,光会不会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的。

  3。例题:画出图中的折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i和折射角∠r

  (四)光折射现象的解释

  (1)在将筷子插入水中,看到的是筷子的(实或虚)像;为什么会向上弯折?

  (2)将一块厚玻璃放在一只铅笔上,斜着看上去铅笔似乎折成了三段,这种“一笔三折”,也是因为光的______的缘故。

  (3)叉鱼时,我们同学会叉在鱼的上方,原来鱼从水中发出的光线,由水进入空气时,会在水面发年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觉得这些光线好像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鱼像发出来的,鱼像是鱼的,鱼像比鱼位置。所以叉鱼应瞄准鱼的下方才能叉到鱼。

  (4)阅读课本内容,简述海市蜃楼的形成。

  二、自我小结:

  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1、光的折射规律:

  ①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入射角(也就是折射光线法线);

  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入射角(也就是折射光线法线);

  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

  ④当光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

  ⑤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

  2、解释现象:从水面上看水中的物体,看到是像,像的位置比实际位置偏。

  如:筷子变弯、池水变浅、叉鱼、碗中硬币等现象。

  我还有的疑惑是

  三、当堂训练:

  必做题

  1、秋高气爽的夜里,当我们仰望天空时会觉得星光闪烁不定,这主要是因为()

  a、星星在运动b、地球在绕太阳公转c、地球在自转

  d、大气的密度分布不稳定,星光经过大气层后,折射光的方向随大气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2、如图所示的四个光路能正确表示光线由玻璃射入空气的是()

  3、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4、一束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如果入射角逐渐增大,折射角将()

  a、逐渐减小,且总小于入射角b、逐渐增大,且总大于入射角

  c、逐渐减小,且总大于入射角d、逐渐增大,且总小于入射角

  5、某同学在水池边看到水里“鱼在云中游”则他看到的“鱼”和“云”()

  a、都是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b。都是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c、“鱼”是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云”是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d、“鱼”是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云”是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

  选做题

  6、如图所示为小明家的鱼缸,一缕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投射在鱼缸中的水面上,一条光线经水面折射进入鱼眼(已画出)。请画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的大致方向,标明入射角r和折射角θ。

  7、如图所示,是光由玻璃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的不完整的光路图,在图中,入射光线是,折射光线是,折射角是,入射角为,是玻璃。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第2篇)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折射规律,能从众多与光有关的现象中辨别出属于折射的现象!

  (2)通过探究,了解透镜对光具有会聚(或发散)作用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感受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教学重点:

  光的折射现象

  透镜对光线作用

  教学难点:

  光的折射规律

  折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关系

  教学形式: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探究性学习

  活动过程:

  探究活动4.7。观察光从空气射入水中的折射情况。

  (1)发现问题:夏天我们去游泳时,双脚进入水中发现腿好象“短”了一节。

  (2)提出问题:为什么脚进到水中和陆地上观察不一样呢?

  这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思考后回答)

  (3)猜想与假设:这可能光在传播过程中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4)设计实验:我现在有一束激光,你能否来证明一下,光由空气射向水中的方向发生了改变呢

  (对学生设计的实验加以改进,并让其上来演示完成)

  现象:光由空气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5)得出结论:光由空气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联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认为在水里的东西好象会往上升些,但物体本身并没有上升。并让学生再举些实例

  探究活动4.8,观察光通过玻璃砖时的折射情况。

  (1)提出问题:那么光由空气射向透明固体的现象是否也一样呢?

  (2)猜想:应该也是一样的。

  (3)设计实验:由学生讨论并得出实验方案。

  可将激光束通过一玻璃,观察其现象。

  (4)进行实验:由学生进行演示实验,教师做辅导,并做垂直入射时的现象。并观察光从玻璃射出来和当光垂直射入玻璃时的现象

  (5)现象:当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是折射光线向法线靠近,从玻璃射出时偏离法线。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

  探究活动4.9,探究透镜奥秘

  (1)发现问题:当我用激光束射向三棱镜,观察到出射光线将向底面偏折。

  (2)提出问题:那么我将两块三棱镜放成如图所示,射出光线会怎样呢?

  (3)猜想:光线会向三棱镜底面偏折。

  (4)进行实验:将两束光通过如图所示三棱镜。

  (5)实验结果:光向底部偏折。

  (6)联想:上述两个形状就如同凸透镜吧。

  所以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总结与交流:

  1.说说本节课主要研究了哪些问题?你是否有新的问题和想法?

  2.谈谈你学了这一课的收获。

  课堂练习:书上WWW1—5

  课后收集:从课外书籍上了解一些光折射的现象,和凹、凸透镜的应用。

  回家作业:课课练1—13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第3篇)

  教材分析: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理解由于折射而产生的现象基础是折射定律,而折射定律的学习历来是初中学生物理学习的难点,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因而本节的重点是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的光线偏折的规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例如鱼在那里,池水变浅等。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段时间的光学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光的反射定律的学习,对光的折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迁移,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由于在光的反射时,垂直入射也会发生反射,学生容易产生垂直入射也会发生折射的错误观念,因此,在实验时,要学生注意观察,强调“斜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2.了解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过程与方法。

  1.体验由光的折射引起的视觉现象,能用光的折射知识简单解释有关现象。

  2.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感受折射现象,增强热爱自然的情感。

  2.尊重科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浓厚的学科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难点:用光的折射知识简单解释有关现象。

  器材准备:

  教师:实物投影仪,激光笔、玻璃砖、白胶板、水槽、空烧杯、纸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光的反射规律;

  2、光的反射现象。

  (二)、新课教学

  投影出示:

  (1)汤姆大叔漫画系列;

  (2)水中的筷子怎么折断了?

  学生思考为什么,带着问题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让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中,观察实验现象。

  提出问题:

  (1)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2)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在水中又是怎么样传播的?

  (3)光从空气进入水的界面上发生了什么现象?

  从而得出:光的折射概念: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画光路图,说明光的折射的几个概念(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折射角)。

  2、概念:

  两种介质的界面、法线、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入射角、折射角等。

  信息快递:能够传播光的物质,例如空气、水、玻璃真空等透明物质,通常叫做光的介质。

  问题:折射规律和反射规律一样吗?(课本P81实验)

  A)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B)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C)折射角等于入射角?

  演示实验:使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观察光束在空气中和玻璃中的路径及数据。

  数据:光从玻璃入射到空气

  入射角

  a1

  a2

  a3

  折射角

  总结:(可以要求学生跟着教师作出以下的光路图)

  1)、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当光从另一种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当光垂直入射到界面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

  4)、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且光路可逆。

  二、光的折射规律

  1、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也减小。

  (口诀: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不等,空气中的角大)

  2、折射光路是可逆的

  3、应用: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1)、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发生“弯折”。分析“弯折”原因。

  2)、水中的鱼看上去比实际的位置要浅.

  3)、隔着厚玻璃砖观察后面的尺子。

  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要知道:

  1、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

  2、光从空气射入水或其它介质中的折射规律以及光从水或其它介质射入水中的折射规律。

  3、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简单的现象

  拓展:生活物理社会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第4篇)

  【任务分析】

  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之后,本节课学习光的折射,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和规律,为学习凸透镜的知识打基础,所以本节既是光的传播三种情况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理解凸透镜知识的铺垫。教材中用大量的图片呈现了折射现象,留有充裕的探究时间来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及其应用,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领略物理的美妙,体会成功的快乐,体现了学生自主性探究的新课程标准。我充分领会这一教学意图,用多媒体短片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进而鼓励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用类比法分析和归纳结论,最后按照“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归纳的结论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相关问题,进一步激发和保持学生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思考和探究的习惯。

  【学习者分析】

  与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相比,学生对光的折射的生活积累和感性认识要少得多,“叉鱼”、“看彩虹”不要说是城镇学生,连乡村学生见过的也不多,“折射断筷”在小学看见老师做过,“海市蜃楼”少物理生从一些媒体上有所耳闻,因此在折射现象的呈现环节必需充分、直观,以引发学生的疑惑,激发探究的欲望。由于学生学习物理的时间不长,动手实验有一定的模仿性,在这一阶段需作必要的演示。有光的反射探究的经验,只要引导学生处理好光路的可视化问题,折射规律的探究操作就不困难了;由于学生的视角远不同于老师,在实验归纳环节可能会纠缠于某些枝节或偏重某一方面得不出完整的结论,所以在这里采用了类比法,以光的反射规律为比照来归纳光的折射规律,同时用多媒体展示台加强交流和评估,力争让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正确完整的实验方案和结论,以利于规律运用环节的教学和后续学习。光折射的可逆性探究是本节的难点之一,学生对可逆的概念理解不到位,逆向思维能力有待培养,影响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实验既要探究可逆性,又要促进学生对可逆性的理解)有必要引导学生用两点定线法标注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引导学生找到合适的位置逆向入射(如图一中B点在水槽侧壁上,便于将激光枪对准BO入射),观察新折射光线是否沿OA射出。改变角度反复做几次,这样可以实现实验的双重目的,又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了解光从空气中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了解光在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难点】

  1.归纳光的折射规律;

  2.光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探究。

  【教学资源】

  1.多媒体资源: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片段;海市蜃楼图片;PPT辅助课件。

  2.实验器材:玩具激光枪、水槽、水、大豆粉、玻璃棒、小勺、木板光屏(白漆粗糙表面)、彩笔、木筷、厚玻璃砖、大口瓷碗、硬币(演示组装图如图一)

  【教学方式】

  情景引入、互动导学、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效果

  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

  引入折射现象

  影片中,明明瞄准了水中的目标,子弹却总是从目标头顶划过。顺势引导学生提出疑问。

  播放电影片段

  观看、讨论

  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思考

  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演示和分组实验)

  激光枪发出粗束红色激光从空气沿着白屏表面斜射(便于观察光路)到水里,搅拌有适量大豆粉的水中显示出折射光的径迹。

  演示实验

  观察操作方法和现象

  1.直观感受光的折射现象;

  2.领略光的折射的美妙。

  演示:

  1.折射断筷;

  2.硬币升高;

  3.笔杆错位。

  演示实验

  一边观察老师操作,一边动手做实验、观察

  进一步认识折射现象;感受物理的魅力。

  引入探究

  重做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实验,不断改变激光入射角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猜想

  演示实验

  讨论,提出问题,猜想

  1.引发探究冲动,进入猜想和设计环节;

  2.学习发现问题、科学猜想的物理思维方法。

  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设计、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利用多媒体展示台展示学生方案

  1.讨论设计方案;

  2.参与展示和交流。

  1.优选方案,便于探究;

  2.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

  进行实验

  展示共同确定的实验方案,提示需要观察和记录的实验现象或数据;巡视、指导。

  演示文稿大屏幕展示

  分组实验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培养动手能力以及分工合作能力。

  分析、归纳、

  ?

  展示PPT图片(折射和反射光路图)

  1.自我分析、归纳;

  2.小组交流整理。

  1.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2.学习类比法研究问题,初步培养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认识事物的科学意识。

  交流与评估

  展示学生代表的实验结论,引导全体学生进行交流和评估。

  利用多媒体展示台展示

  1.推选代表参与展示;

  2.评估发言。

  1.引导评估探究的过程和结论,利于改进操作,完善结论;

  2.培养学生交流评估能力,培养学生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

  实验规律的运用

  播映课件《海市蜃楼》《后羿能射中太阳吗》

  多媒体视频短片和动画短片

  观看短片和光路,运用自己的实验结论进行简单分析

  共享探究成果,体会探究的成就感,培养学生乐于思考、乐于探究的习惯。

  课堂小结与拓展

  1.小结本节课内容;

  2.布置:有兴趣的学生收集折射的相关资料,构思科技短文

  PPT文稿展示

  回顾与小结

  建构知识,小结探究,拓展兴趣。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第5篇)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重、难点:

  掌握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

  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器材:

  激光源、透镜、水、纸、角度测量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传播的。

  2、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另一种介质,就会在介质表

  面发生,其反射角入射角。

  3、作出反射光线。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第6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光的折射规律。能运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培养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 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光现象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从身边最平常的最一般的事物中探究科学规律的兴趣,逐步养成正确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使学生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二、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科学探究光的折射规律,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难点: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三、教具:

  激光笔、水槽、光的折射演示仪、硬币、筷子、杯子、水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多媒体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光现象:筷子在水中变弯,海市蜃楼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告诉学生,这些现象的产生都与光的折射有关。那么,什么是光的折射,光的折射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光的折射现象演示

  师生互动实验,用两个相同的开口较大且深的杯子、水、硬币、筷子等带领学生在做完课本上的实验后,启发指导学生利用现有器材设计并完成实验。

  (1)做好筷子折断实验,让学生思考放入水中的筷子为什么会折断。

  (2)在杯子中放入硬币,把杯子端到刚好看不到硬币时,向杯子中倒水,则可再次看到硬币,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能再看到硬币?

  2、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1)光的折射规律分三步进行:

  显示折射光线:

  通过多媒体展示,激光笔被固定,射出光线照在容器P点形成光斑,让学生猜想,容器中加水后,光斑P的位置是否不变。然后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发现,光斑位置改变,教师问:光斑位置为什么改变了?教师请同学们猜想,学生猜想:光从空气射入水中传播方向改变。

  教师引导:空气和水中的光线看不到,怎样显示出来?

  学生讨论方法:空气中制造烟雾,在水中滴加牛奶或肥皂水,或者用纸板、玻璃、铁片、水槽壁等做 光屏显示光路。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桌上的器材:激光笔、水槽、光的折射演示仪做实验。

  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师生共同总结出:光从空气斜射到水中,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就是光的折射。

  教师提出问题: 上面的实验还有什么现象?引导学生说出在发生光的折射时,在空气中同时发生光的反射。

  学生回顾光的反射规律,猜想光的折射规律。

  光的折射规律(猜想)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2、折射角不等于入射角。

  3、入射角改变折射角也改变。

  学生解释光的折射有关物理量

  多媒体展示:法线、入射角、折射角相关物理量

  组织学生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方法,然后用同样的实验方法,探究光的折射规律,验证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实验结束后,分组汇报实验结果,归纳总结出光的折射规律。

  教师引导: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发生光的折射,如果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是否也发生光的折射,是否也遵循光的折射规律。学生先猜想,然后实验验证。总结出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都要发生光的折射,都遵循光的折射规律。学生画出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教师提出问题: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砖中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那么,让光从水 或玻璃砖中斜射入空气中 是否仍满足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学生猜想结果:折射角小于或大于入射角。

  教师引导学生实验探究。此时教师启发学生怎样使光从水中或玻璃砖中斜射入空气中 。

  学生实验后教师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请学生画出光从玻璃或水中斜射向空气中的光路图。

  教师问学生:根据大家的探究实验,你还有哪些新的想法或观点。

  教师点拨:折射角<入射角的条件;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教师: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玻璃中,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那么请同学们猜想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向水面或玻璃中,情况会是怎样的?你的猜想是什么?猜想的依据?

  请同学们实验验证一下。

  学生实验后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提出要发生折射现象的条件应是什么?学生回答。

  3、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1)有经验的渔民怎样叉鱼

  (2)钢笔错位现象

  (3)解释眼睛受骗,池水看起来很浅,跳下去却很深。

  (4)海市蜃楼

  多媒体展示:教师浅析海市蜃楼产生的原因,筷子在水中变弯的原因,然后让学生讨论尝试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渔夫看到的鱼在哪儿?为了巩固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讲述小故事:有人想难为聪明一休,搬来一个很高的铁桶,在和一休一样高的桶壁上凿了一个洞,让一休通过洞看桶底的字,无论一休怎样踮脚也没有看到。聪明的一休脑袋一转,想出了办法。你能帮助一休想出办法吗?

  小结:

  学生小结,通过本节学习,获得了哪些新的知识。知道生活中哪些折射现象及应用。

  (四)比一比,赛一赛:

  (五)板书设计:

  光的折射

  1、折射现象: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3、光的折射规律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上;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

  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2)光从水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4、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第7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2.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规律;折射现象的解释。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规律;折射现象的解释。

  教学工具

  光的反射实验装置、水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在将筷子插入水中,看下水中的筷子有什么变化。(向上弯折)

  2.在一个碗中放一枚硬币,让两个学生斜看碗中的硬币,上下移动视线到刚好看不到硬币为止(此时视线不能动),然后向碗中倒水,看能否看到硬币。(可以看到,好象碗底变浅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来研究光的另一种现象,学后就可解释了。

  3.捕鱼中,渔民叉鱼时,总向看天的鱼的下方叉才能叉到鱼为什么?

  二、新课教学

  1.观察折射光路

  【演示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折射现象,让学生观察光路,在水中沿直线传播,在空气中也是沿直线传播,但在水和空气的界面处发生偏折,这就是光的折射过程,让学生把光路画下来。

  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refraction)

  引导学生和反射光路比较,得出入射光线、入射点、法线、入射角、折射光线、折射角及位置关系。

  2.斜射入两种介质的界面时才发生折射

  问: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时,一定发生折射现象吧?

  【演示2】让光垂直入水和空气界面时,不发生折射,只有斜射入时,才发生折射。

  3.观察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演示3】让光由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使入射角增大和减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折射角总是大于入射角)

  【演示4】让光由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使入射角增大和减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折射角总是小于入射角)

  归纳:当光在空气与其他介质发生折射时,不论时入射角还是折射角,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总是大角。

  4.折射光路是可逆的。

  5.光的折射应用举例

  A、渔民叉鱼时,总向看天的鱼的`下方叉才能叉到鱼为什么?画图2.4-4解释。

  B、参书2.4-5,解释为什么。

  6.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再射出来。

  7.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盛了水的碗,看上去好像变浅了

  [分析]如图所示,从碗底S点发出的光线,由水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会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觉得这些光线好像是从它们反向延长线交点S′发出来的.S′就是S的虚像,S′比S与水面的距离近.所以,人看上去盛水的碗底好像变浅了.

  2.放在杯底刚好看不见的小石头,加上水又会看得见.

  [分析]在未加水之前的小石头S点,射入人眼的这部分光,被杯的边沿挡住如图甲所示,射向其他方向的光线,也没有射进人的眼睛,所以,人眼看不见小石头.当水加到一定程度时,S点从水射入空气时,在水面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如图乙所示,人可以看见小石头,其实,人看到的只是小石头的虚像.

  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

  3.用光的折射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第8篇)

  【教材分析】

  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通过对折射现象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对光的现象已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具备了学习光的折射的基础知识,同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较强也为上好本节课打下基础。但学生对光的折射的生活积累和感性认识比直线传播和反射要少得多,“叉鱼”、“看彩虹”不要说是城镇学生,连乡村学生见过的也不多,因此在折射现象的呈现环节必需充分、直观。由于学生学习物理的时间不长,动手实验有一定的模仿性,在这一阶段需作必要的演示指导。有光的反射探究的经验,只要引导学生处理好光路的可视化问题,折射规律的探究操作就不困难了。

  【设计意图】

  学生刚学完光的反射,对光的现象已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对光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反射角、法线等。针对新课标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实验、观察分析、探究、讨论法,通过学生猜想、做出假设,再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动手实验和观察,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改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2)了解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4)会用光的折射知识来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及总结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2)领略用物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奥妙,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3)尊重科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浓厚的学科知识;

  (3)激发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点】

  1、光的折射概念及折射规律;

  2、光的折射规律的探究;

  【教学难点】

  作图、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讲练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

  激光光源、光的折射演示装置、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做一个学生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在杯中盛满水,把筷子斜插到杯的底部,从侧面斜视水面,会发现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像向上弯折了。如下图所示:

  图一 杯中的筷子

  上述实验中,学生能看见水中“弯折”的筷子,是由于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发生了一种光现象,这就是本节要学习的光的折射,由此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探究光折射时的特点

  1、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反射现象,以及光在反射时所遵循的规律--光的反射定律。这些现象都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现象。那么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又将如何传播呢?

  2、实验

  让一束光从空气以不同的角度射入水中(图二所示),观察光束在空气中和水中的径迹。光束进入水中以后传播方向是否发生了偏折?向那个方向偏折?并绘制看到的光路图。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第9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折射中的入射点、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和折射角.

  (2)能叙述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结论.

  (3)知道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已知入射光线,能根据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结论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5)能举出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实例.

  能力目标

  由观察演示实验现象入手,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分析、概括出相应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利用折射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再次向学生灌输注意客观事物中存在的因果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五章光的反射的后续课,进一步讲解光学的有关知识,又是第六章光的折射的基础,所以本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光的折射规律的正确理解是本节的关键,对于透镜的学习,照像机和幻灯机,放大镜的理解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课本列举了各种光的折射的实例,对这些实例进行讨论分析对理解光的折射规律有很大的作用.本节中介绍了在折射中光同样具有可逆性.

  教法建议

  本节是在第五章光的反射的后续课,进一步讲解光学的有关知识,又是第六章光的折射的基础,所以本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注意在本节的讲授中要合理有效的运用实验教学和启发式教学两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光的折射规律的理解上,要结合实验对比使学生明白“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这一结论的成立是有条件的.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不但要传授科学的定理、定律,还要传授这些定理、定律是如何被发现的.因此,讲一点相关的物理学史的内容,也是符合目前物理教学改革方向的措施之一.

  教学设计示例

  1.引入课题

  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有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如果光射到的是不透明物体的交界面,那么另一部分光会被吸收,但是如果光是射到某种透明介质的交界面上,比如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或者玻璃中,另一部分光就要进入水中或者玻璃中传播.在引入课题中要注意学生的主动性.

  方案一:向学生演示动画,使学生明白光斜入射在空气和水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光不仅仅会发生反射,还会发生折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方案二:演示各种有趣的光的折射现象,例如内画壶、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变弯了等等从而引入新课.

  2.新课教学

  (一)光的折射定义的讲解

  课堂小实验一:在日常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十分普遍,请学生们透过玻璃砖看自己的手指,并注意调换观察的角度,看一下,发生了什么现象?也可以用铅笔,或其它物品代替手指进行观察.

  实验结论:视线越斜,错位越显著,如果视线垂直于玻璃砖的侧面则没有发生错位.

  课堂小实验二:将一枚硬币放进水中,让学生观察硬币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实验结论:硬币的实际位置比看上去的深.

  课堂小实验三:准备一个比较深的大鱼缸,里面放入几条鱼,让学生伸手抓鱼,并让学生谈一下感受.

  实验结论:鱼的实际位置比看上去的深.

  由实验得出光的折射的定义.

  (二)光的折射的一般规律

  进行演示实验,教师先介绍教材图6-2所示实验仪器,然后让一束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让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并对照实验讲解哪些是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哪些角是入射角、折射角,对实验中所观察到的反射光线略作说明.

  图6-l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考虑以下问题

  A.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B.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C.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光线与折射角发生什么变化.

  D.在整个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是靠近还是远离法线,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比较有什么特点.

  E.让光线垂直于界面入射,看到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请学生回答以上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所回答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指导,最后得出正确的结果,写出板书.

  (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知识点的讲授

  向学生发问:如果把光源放到水中,让光线逆着折射的方向射入空气中,会看到折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

  通过实验验证学生的回答是否与实验事实相符.

  (四)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用动画演示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

  3.教学总结

  对于光的折射现象和它的初步规律进行定性分析,由于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知识,对于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不要进行定量的分析,但可以稍加介绍.注意实验教学在本节讲授中的重要作用。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第10篇)

  当定下来讲《光的折射》这节课时,我们九年备课组每位教师都设计出自己独特的备课思路,每位教师都写出一篇导学案。如果把前提准备、初始教材、问题导读、合探解疑,每人分一块,一人备一部分,这样不科学,因为各个环节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所以每位教师都设计自己的备课思路,然后共同磋商、共同研究导学案的每一个环节,有的老师把自己的课换到其它节上,就是为了一起共同研究导学案的每一个细节,问题怎么提到位,话怎么说通俗易懂,导学案的设计是集体备课,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李老师是主讲人,她承受的压力更大些,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这节同课异构比她自己讲的任何一节公开课倾注了更多的努力。

  那么我从导学案设计的各个环节说一下这节课的备课思路。

  一、教学目标:依据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确立这样三个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出光的折射特点。

  2、知道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3、利用光的折射特点,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其中,第一个学习目标,光的折射规律及其探究过程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问题导读研究。第三个目标学习目标,分析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折射现象,既涉及到光的折射规律,又与人的视觉习惯有关,学生不易理解,是本节的难点,应该放在和探解疑研究。

  二、引课:用引人入胜的导入语拉开序幕,“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潭清疑水浅,包含着物理现象光的折射引出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两句古诗引课,体现物理的简洁之美。既简练,又省时高效。

  三、前提准备:

  1、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让学生标出入射角,反射角为后面的探究做铺垫。

  2、让学生猜一猜光从空气进入玻璃的传播方向是怎样的吗?当备课组研究这一环节的时候,觉得猜一猜是最恰当、最合适的。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是引导学生有效猜想;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判断和推理,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思维方向,培养学生一种能力。

  四、初识教材: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读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它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五、问题导读: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光的折射特点及其探究过程而设计的。那么学生自己猜的光从空气进入玻璃的光线到底对不对呢?那么我们做实验来寻找答案,通过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点燃其求知的欲望,唤起内在的情感。打开激光笔,学生在实验中真实看到一束光红在玻璃的传播路径,感受物理现象的奇特之美,绚丽的实验过程,更能体现物理学的魅力。我听了,我忘记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理解了;这是实验与掌握知识的关系通俗概括。

  学生通过自己做一做,突破难点;设计问题导读这一环节,把实验的步骤转化为四个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问题设计简单化,具体化,递进化,层次化,阶梯化,降低了难度。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避免实验的盲目性,优化实验效果。

  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演示光从空气进入水,再从水进入空气的课件,进一步加深对光的折射的认识,为突破难点提供了保证。

  在这些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光的折射定义,总结光的折射特点就水到渠成了。

  六、和探解疑:让学生做一个生活小实验,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获得理性认识。将硬币放在碗底,一位同学向后倾,刚好看不到硬币的位置,另一位同学向碗中缓缓加水,随着水的增多,你是否看到硬币?然后作图,解释现象。

  这样的设计,利用瓶瓶罐罐做实验,低成本,大功效,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感受实验的真实性。体现新课标强调的从物理走向生活这一理念。

  七、效果检测:围绕学习目标设计四个问题。

  1题找出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问题。

  2题对折射特点的巩固,对重点强化。

  3题是学生易忽略的问题。

  4题是学生易错题。

  八、教后反思:整节课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真正经历物理实验的探究过程,以及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和谐的课堂,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体验,在快乐中感悟。

  本设计的创新之处探究活动中设置各种问题情境生活情境,创设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加有效。

  最后和大家分享我最喜欢的一话:德国的一位学者就情境做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如果让你咽下15克盐,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如果把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的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中,才能被理解和掌握。

最新知识
  • 人力资源报告(18篇)

    人力资源报告(18篇)

    人力资源报告(第1篇) 一、知识经济对企业的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想具有竞争优势,必须寻求一种有效的知识管理方式,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美国当代管理

    2024-10-21
  • 毕业生实习报告(11篇)

    毕业生实习报告(11篇)

    毕业生实习报告(第1篇) 对于毕业生来说,实习是大家进入社会体验社会的一个必经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巩固知识,实习又是对每一位毕业生专业

    2024-10-21
  • 感受家乡的变化作文范文1000字(14篇)

    感受家乡的变化作文范文1000字(14篇)

    感受家乡的变化作文范文1000字(第1篇) 我的家乡是人间天堂美丽的杭州。在那里,西湖如妙龄少女,亭亭玉立、婀娜多姿;钱塘江如蜿蜒巨龙,气势汹涌、奔腾万里。

    2024-10-21
  • 声音作文400字(20篇)

    声音作文400字(20篇)

    声音作文400字(第1篇) 秋天,有的人喜欢小鸟的鸣叫声,而我却喜欢小溪的流动声。 小溪边,小朋友正在拿着又扁又平的砖块打水漂,砖块就像一条条红色的小鱼一样

    2024-10-21
  • 西游记续写作文(15篇)

    西游记续写作文(15篇)

    西游记续写作文(第1篇) 唐僧师徒四人取得真经后,各自有了不同的去处。 唐僧带着沙和尚,到各个寺庙讲经说法,每天吃斋、念佛、打坐,日子过得清净平淡。 孙悟

    2024-10-21
  • 产品策划书模板(14篇)

    产品策划书模板(14篇)

    产品策划书模板(第1篇) 一、策划此次销售活动的目的 针对团队当前现状,特提出本次销售计划,经过此次活动到达以下目的: 1、让团队建设小组明白该怎样建设团

    2024-10-21
  • 上海野生动物园作文(13篇)

    上海野生动物园作文(13篇)

    上海野生动物园作文(第1篇) 上海野生动物园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南六公路178号,距上海市中心35公里,占地约2300亩,是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国家林业局合作建设

    2024-10-21
  • 研究报告五年级(18篇)

    研究报告五年级(18篇)

    研究报告五年级(第1篇) 大家好,这里是家庭天气播报节目。今天由我来播报我们家的天气情况。 八点到九点,我们家的天气是晴天。我妈妈很高兴,因为今天要去看

    2024-10-21
  • 《小王子》英语读后感(18篇)

    《小王子》英语读后感(18篇)

    《小王子》英语读后感(第1篇) Today,I read the book of the little prince. This book is mainly about: the little prince from the earth,and then went to

    2024-10-21
  • 创新创业计划书范文2024(20篇)

    创新创业计划书范文2024(20篇)

    创新创业计划书范文(第1篇) 为了推动我校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学习创业知识、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和提高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