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10篇)

发布时间:2024-10-21 18:26:50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第1篇)

  教学目标:

  1、赏析文章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赏析文章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

  2、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3、深刻理解“拿来主义”的精髓,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教学重点:

  鉴赏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

  教学难点:

  掌握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课前预习(印发导学资料,内容略。)

  一、导语设计

  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从德、英等当代海军强国购买军舰,打造了一支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七的“北洋水师”,最终的结果却是在威海以几乎没有击沉一艘敌舰的“战绩”全军覆灭。今天,通过对苏27战斗机的改装,我们拥有了歼11,性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壮大了我国的空军力量。同样是从别人那里“拿来”,一个以失败告终,一个却大获成功。两种“拿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结果悬殊?相信我们今天一起研读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之后,答案会了然于胸。

  二、探究与发现——研读标题

  提问:本文的标题属于议论文标题中的哪种类型?标题隐含了哪些问题?

  明确:本文标题属于论题型。标题告诉我们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研读标题,我们应思考两个问题:1、什么是“拿来主义”?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三、阅读与分析——把握结构思路

  1.提问:文章的前6段,除去第5段外,作者提到了哪几种“主义”?这几种“主义”的表现是什么?实行这些“主义”有什么样的后果?作者对这几种“主义”分别持什么态度?学生分小组阅读该部分,合作讨论完成表格。各小组发言呈现讨论结果,全班交流。(多媒体展示,表格略。)

  2、总结提问:综合表格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对国际交流中的几种错误做法作批判。那么第5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3.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内涵。

  明确: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自己独立思考,有主见;有辨别力,有眼光;自主选择,自己行动。)

  4.点拨指导: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在提出自己的论点之前,先对错误的观点作了批驳,采用的是先“破”后“立”的结构。

  5.教师朗读第8自然段,并请学生听读时注意思考:第8段没有谈关于文化的问题,却提到一所大宅子,这所大宅子实际上是比喻什么?

  明确:比喻文化遗产。

  6.提问:第8段刻画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人?他们的态度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作者对这些态度的看法是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表格。各小组发言呈现讨论结果,全班交流。(多媒体展示,表格略。)

  7.总结上一环节并提问:作者用生动的比喻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的做法是怎样的?用文中最概括的一句话来回答。

  明确:占有,挑选。

  8.第9段这句话确切、精练,但过于抽象。作者接着再次用比喻手法论证了“拿来主义”的内涵。请学生朗读第9段,然后小组合作,筛选文中信息并讨论作者是如何论证的,完成表格。各小组呈现讨论结果,全班交流。(多媒体展示,表格略。)

  9、学生齐读最后一段,提问:想一想这段的5句话分别回答了什么问题。

  明确:

  ①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

  ②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

  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

  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何在?

  10、总结点拨,全文结构(多媒体展示)如下:

  第一部分(第1~7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提出拿来主义的观点。(先破后立)

  第二部分(第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先破后立)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阅读与理解——鉴赏论证艺术

  1、提问:尽管全文是在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归纳文章在说理的时候运用的论证方法并体会运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学生分小组研读课文,谈感受,自由发言。然后各小组推荐人选发言,全班交流。

  教师点拨启发:如果将第8段内容改写为“对待文化遗产,我们要‘拿来’!害怕继承、拒绝借鉴是逃避主义,盲目排斥、全盘否定是虚无主义,完全接受、全盘西化是投降主义,这些态度都是错误的”,和原文相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多媒体展示)

  教师明确: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第8段和第9段都形象地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同时,作者的目的是要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但还分析了“孱头”“昏蛋”“废物”的表现,这种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的论证方法叫对比论证。对比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

  第3段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属于同一类事物。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

  本文的论证艺术总结如下:

  (1)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2)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3)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的事物作比较。

  2、学生活动:请组织语言,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来阐述“网络不是毒”的观点。五、阅读与品味——鉴赏语言特点

  教师示范赏析一个语言运用的例子,然后请学生选取自己感觉最有意味的句子加以品味,说说这个句子的妙处。学生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教师示例:“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卖国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态。

  教师小结:讽刺辛辣,妙趣横生,诙谐中见讥讽,憎恶溢于言表,这就是鲁迅先生“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展现。这样强烈的感染力,来源于鲁迅先生对国家民族的赤心热肠,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透过跳脱的文字,我们看到的是鲁迅先生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更深刻地理解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六、拓展与运用——文章思想的现实意义

  1、教师总结:伟人的伟大,在于他能够透过烦琐事物的表象揭示其深刻的本质,更在于他所揭示的这种本质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仍具有现实意义。我们有幸拥有了一位犀利睿智的伟人,也得以留存这样一篇至今仍觉得虎虎有生气、充满着科学价值与革命精神的指导性文章。回忆课堂开始我们比较的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和中国引进苏联战斗机的事例,我们不难发现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精辟论断对于解决现实问题有着怎样的意义。处在高度开放、全球一体化、信息社会化的时代,作为承载着继承与创造重任的青年人,更应懂得智慧地“拿来”。

  2、请从下面列举的现实事例中任选一例,用300字的篇幅从“拿来主义”角度作一下分析。(多媒体展示)

  A、尼美舒利事件。

  B、于丹的签售现场,反对者穿上“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的文化衫搅场。

  C、孔子学院开遍世界。

  D、中国人喜欢过“洋节”,“情人节”打败“七夕节”,“圣诞节”火过“国庆节”。

  E、中国跳水队、排球队、羽毛球队、乒乓球队一批教练到海外执教。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第2篇)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在写作上有所借鉴。

  2、方法过程目标: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并与时代结合。

  3、情感目标:如何培养能力以及思维品质教师引导,师生共同交流、探讨。

  教学重点:

  学习并掌握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比喻论证的方法。

  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教学难点:

  根据文本内容探究的"拿来主义"的内涵。

  关键理清文章论证思路,理解"拿来主义"内涵。

  教学分析

  1、了解文章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的。

  2、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3、将文本内容与时代结合,进行探究。教具多媒体

  教学设计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昨天公开课抽签,我很幸运的抽中了高一一班,因为你们是四个班中最优秀的,能和优秀的人共事是一件快乐的事。带着这种好心情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曲。

  哪位同学知道这首歌曲的源自那部电影《KONGFUPANDA》。

  这是好莱坞梦工厂制作的动画大片,内容大致是,笨手笨脚胖乎乎的熊猫阿宝练就神奇中国功夫,打败大反派作恶多端、忘恩负义的黑道老大雪豹。第二部从5月28日零时全球公映,一票难求。

  电影里中国文化的元素随处可见:功夫中国国粹,熊猫中国国宝。

  正因为如此,从第一部《功夫熊猫》上映起就有许多人要求抵制,理由如下:

  A、美国的熊猫眼睛是绿色的,让人感觉邪恶,真正大熊猫的眼睛是黑色的,美国为什么用绿色的,大家自己琢磨琢磨。

  B、美国大熊猫的爸爸居然是只鸭子,毫无缘由,但这只鸭子分明和美国动画片唐老鸭有几分相像,对于以前没有了解大熊猫故事的孩子来说,很容易留下中国大熊猫有一个美国唐老鸭爸爸的印象。

  更有甚者,艺术家赵半狄打着横幅“不允许好莱坞在中国捞金”来到国家电影局呼吁抵制《功夫熊猫》咱们班上的情况怎样?

  我们来现场做一个调查,咱们全班有多少人?

  你会去电影院或在家中观看《功夫熊猫2》?

  其实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就给出了答案。我们先来学习这篇课文,然后来回答这个问题。

  二、主旨探寻:

  (一)整体把握

  1、哪个同学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用这个格式来回答:反对提倡

  反对送去主义,提倡拿来主义。

  2、鲁迅所谈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而谈的?从外国“拿”什么呢?

  “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卒章显志,鲁迅是从建设新文艺的角度,谈要借鉴外国先进的文艺思想、文化成果。也就是只有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新文艺。

  (二)这是一篇议论文,又是周树人写的,很多同学都皱起了眉头。咱们中学生学语文“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对鲁迅的这篇文章,其实大可不必怕。刚才整体感之后,大家已经知道文章就两部分。清清爽爽。

  下面我们看第一部分怎么写?

  1、咱们班哪位同学朗诵最好,请你读17段。大家一起看看他是怎样证明自己观点的。

  2、要证明一种做法可取,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证明该做法的好处,二是证明其它做法的害处。请大家找出再拿来主义之外,还有哪些做法?各有怎样的危害?

  形成板书:

  做法危害

  闭关主义闭关锁国抱残守缺落后挨打

  送去主义卑躬屈膝卖国求荣亡国灭种

  送来主义商品倾销经济侵略文化侵略

  因果论证举例论证类比论证

  3、鲁迅为了将送去主义论述清楚,提到了那些人?

  4、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因果论证:因为这些方法都不足取,所以要实行拿来主义。

  例论证

  类比论证:尼采自诩为太阳而发疯与中国某些人自大的`危害是一样可怕的。送去主义者的言论与尼采自诩太阳在本质上是相似的

  5、鲁迅语录:某些国人自夸中国地大物博,鲁迅曾批评道:倘是狮子,自夸肥大是没什么的;倘是一头猪,自夸肥大,绝不是什么好事。

  列强觊觎你,最终要瓜分你,吞掉你。子孙后代在佳节大典之际磕头贺喜讨赏的画面触目惊心哪。

  (三)学习第二部分

  1、前半部分已从反面论述了应该实行拿来主义,下文应该怎样写?

  怎样实行拿来主义。实行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

  2、请女同学中朗读最好的一位来读最后三段。

  3、有没有高度概括拿来主义做法的句子或词语?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使用或存放

  更概括地说,就是四个字:占有、挑选

  4、这一段有很形象的阐释,找出来放声读一读。

  这里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的?

  5、刚才有同学说是比喻论证,谁能具体分析一下?

  形成板书: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鱼翅:精华

  鸦片: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

  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糟粕。

  二、走出课堂

  1、眼下对待美国大片我们应该持有什么态度?

  票房收入就是最好的回答。这几天《功夫熊猫2》在全球公映了,《功夫熊猫1》曾拿下六亿美元的票房收入,仅中国就拿下了2.6亿美元。5.28日全球公映,《功夫熊猫2》内地上映两天掘金1.2亿。

  电影局对赵半狄的做法,表示从感情可以理解。

  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的人。不敢接受。

  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貌似彻底革命的人。彻底否定。

  废物:比喻欣然接受遗产中不良成分的毒害的人。全盘接受。

  占有、挑选。就是继承、学习、模仿。

  好莱坞梦工场的美国导演们一定没有读过鲁迅的这篇《拿来主义》,他们却深得拿来主义的精髓:尊重、喜爱中国文化,《功夫熊猫》融合了众多功夫片的技巧,还为阿宝设计了最典型的中国化背景:山水、庙会、面条摊子,他练的是功夫,受伤了去针灸,连阿宝一手端数碗面条的架势也像是地道的中国“店小二”。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又善于创新。将中国文化用栩栩如生、丰富变化的动画效果来呈现出来;阿宝的形象又有美国式的个性、自由、可爱、乐观、幽默、励志。

  3、中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文化大国,远远排在美国、英国、西班牙、甚至落后于韩国。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他比中国制造更强大。举例!

  中国制造的8—10亿件衬衫才能买一架波音客机,这需要多少中国女工在嘈杂的制衣车间中劳作多长时间?又要花去多少中国销售人员的精力,因为要想美国男人都买四五件衬衫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知道美国的高科技赚取中国人多少汗水与劳动,但是我们可曾想过美国的电影、文化在中国市场拿走了多少真金白银!

  文化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软实力是综合国力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因为武力,金钱征服不了人心但文化能征服人,打动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文化产业,美国是世界第一大文化产业强国,文化产业规模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位居第二,在出口方面则是第一大产业。日本仅次于美国,其文化产业的规模比电子业和汽车业还要大,其动画产业占世界市场的62%,游戏领域则占世界市场的1/3。)文化上的强大与否将决定一国能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读了鲁迅的这篇文章,我们要勇敢的吸收一切外来的文化,要占有、挑选,《功夫熊猫2》来了,咱们可以勇敢的走进电影院,自信地借鉴外国文化,提高国家软实力,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的收获,也是老师对大家的殷切期许。

  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鲁迅

  错误做法危害

  批判……提倡……闭关主义闭关锁国落后挨打

  因为……所以……破:送去主义卖国求荣亡国灭种立:占有、挑选

  大宅子:文化遗产送来主义经济掠夺文化侵略

  鸦片因果论证举例论证类比论证

  鱼翅

  烟枪、烟灯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第3篇)

  学习要点

  一、总体理解文意:

  1、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

  2、理清文章的思路

  二、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三、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

  四、课文引申:学会如何运用好“拿来主义”

  【二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及步摊:

  一、检查课前预习:

  1、学生自由诵读

  2、检查朗读

  3“拿来主义”的含义

  它是鲁迅先生的创见,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即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与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完全一致。

  二、分析课文思路

  首先搞清楚两个问题:

  1、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2、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针对第一问,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表明观点的一句话是:

  “所以……自己来拿!”此句表明结果,那么上文阐述了哪些原因呢?

  1、2节“送去主义”的种种行径,有悖交往原则

  3、4节“送去”的惨重后果,正视历史教训

  5、6节听凭“送来”的危害,自己“拿来”的必要

  针对第二问:“拿来”的错误态度有哪几种?总的原则是什么?如何区别对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和糟粕?

  8节:运用比喻的手法批判了“拿来”的三种错误态度:

  “孱头”----害怕继承的逃跑主义者

  “昏蛋”----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

  “废物”----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总原则:占有,挑选。

  应如何区分精华与糟粕。

  鱼翅一吸取养料

  鸦片一批判吸收

  烟枪和烟灯一可作反面教材

  一群姨太太一剔除糟粕

  [小结]从五个方面总结全文:对待文化遗产的原则;如何区别对待;正确继承文化遗产的积极作用;“拿来主义”者应具有的品质;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意义。

  第二教时

  内容及步骤:

  一、体味文中词语的讽刺、幽默的效果。

  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语言风格:犀利、幽默、讽刺。

  学生找出文中有关例句,具体体味。

  例:捧着“几张古画”“一路的挂过去”“捧”刻画恭敬的媚态,“几张”显得相当贫乏,却一路张扬,见得多么寒枪可怜,可鄙可笑。

  例:“活人替代了古董”,“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媚外求荣又出新的花招,愈演愈烈,讽刺强烈。

  例:“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大度”应加双引号,讽刺其不自量力。

  二、学生质疑.

  进一步品味先生用词的犀利、讽刺的效果。三、体味文中比喻论证的作用。

  四、课文引申。

  在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如何运用好“拿来主义”

  引:没有拿来的,就没有今天思想的解放、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学生举例印证。

  国家、社会的发展是如此,个人的发展亦如是。

  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科学的学习方法,优良的道德品质,见贤思齐。防止不良习气,不健康的思想、文化的侵染。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第4篇)

  一、教材分析

  《拿来主义》是苏教版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中的一篇精讲课文,也是“文明的对话”这一专题的第三板块“拿来与接纳”的第一篇课文。这个专题的文章讲的是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对话,摒弃偏见,增进交流,只有这样,人类的文化才会共同繁荣发展,第三板块则从“继承和接受”的角度帮助学生懂得文明对话的内涵、意义和作用。《拿来主义》是鲁迅的杂文代表作之一,它从文化源头上揭露中国固有文化阻碍社会前进、蒙骗群众的成分,启示人们认识其实质。文章告诉我们,文化的交流要站在平等的立场上,对待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篇文章是对前几篇文章的拓展和延伸。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2)体会鲁迅杂文“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

  (3)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2、能力目标:

  (1)了解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提高论说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2)把握并学习先破后立的文章结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深入思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并学习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

  难点:

  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2、结合实际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四、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虽然接触过鲁迅先生的杂文,但本文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而且这篇杂文并非直接正面阐释自己的观点,学生把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学时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在梳理出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结合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理解“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五、教学方法:

  1、问题导读法:通过设问和学生探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阅读课文和注解,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从《拿来主义》中寻找答案吧。(板书文题)

  以写作背景导入:本文写于1934年6月4号,“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地区。蒋xx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奉行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东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喧嚣一时。左翼文化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文章所阐明的基本观点,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第5篇)

  教学目的

  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本文的表达的技巧,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及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

  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

  把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引导精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思考

  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二、初步体会文章主旨

  1、阅读第7段,思考,“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

  (1)“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2)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

  三种人想法行动实质共同点孱头怕给污染徘徊不敢走进拒绝继承(逃避主义)不混蛋保存清白放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加废物羡慕欣欣然蹩进全盘接受(投降主义)挑选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

  2、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3、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先占有,后挑选。占有是为了挑选。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怎样挑选?),所以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

  完成表格喻体事物态度本体事物态度鱼翅吃掉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完全吸收鸦片送药房供治病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批判地吸收烟展览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如八股文等无用的历史垃圾姨太太请他们各自走散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坚决抛弃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

  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

  4、小结。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5、请学生再读第八、第九两段,想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第8、9两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6、研读最后一节。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训练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最后一句话揭示全篇的中心思想,深刻提出“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总结文章写作特点

  1、先破后立,思路清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综合运用举例、类比、对比、比喻等论证手法。

  3、运用比喻展开论证,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4、语言幽默犀利,诙谐辛辣,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四、拓展延伸

  试用“拿来主义”精神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案例有:

  1.“韩流”现象;

  2.法国的电影人抵制美国大片进口,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

  3.招商引资,污染企业纷纷到乡镇设厂……

  4、讨论活动。

  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洋节盛行、传统节日淡化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以及我们如何运用“拿来主义”思想对待洋节,传承并发展传统节日。

  对待洋节:不拒绝,不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受青睐的原因以及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可资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

  对待传统节日:认识并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义,意识到传统节日淡化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于自己的节日缺乏真正的“热爱之情”,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伴的民俗如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荡秋千、划龙舟、放风筝等,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同时也有与当代社会生活不相适应之处。对于传统节日,我们首先应“拿来”,然后“挑选”“区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

  五、语言特色体会

  鲁迅处在黑暗势力统治下面,没有言论自由,所以用冷嘲热讽的杂文形式作战。——毛泽东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示一点进步了。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文章充满了调侃和反讽的味道。“嬉笑怒骂皆是文章”

  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杂文——议论性、形象性、现实性)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第6篇)

  【教材分析】

  提及杂文,就不得不提及鲁迅先生,杂文自古有之,到二十世纪20——30年代经过鲁迅的倡导和垂范,成为独立的文体。

  《拿来主义》便是鲁迅先生1935年写的一篇战斗性极强的杂文。如何将这篇极具说理性和文学性的杂文,生动形象且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呢?根据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难点的分析,我们应该设定课堂教学时的问题学习小目标:1、什么是“拿来主义”?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这两个问题贯穿全文的分析推理过程,正是我们理解这篇杂文的钥匙。

  问题一:重点分析“拿来主义”究竟“拿”的是什么?也就是“大宅子”的喻义。不少人认为是指文化遗产,但根据时代背景来思考,不仅如此,它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科学和技术等。这样一来,“拿来主义”的思想内涵就更为深广了。

  问题二:主要分析的是提出“拿来主义”的原因和推理过程。基于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对学生解决问题目标的探究学习,进一步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是学生将“拿来主义”运用于实践,并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教育。

  【教学目的】

  1、了解杂文特点,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2、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3、分析和理解文本的论证推理过程。

  4、联系实际,正确对待古今中外的文化及政治、军事、科技、经济等方面的积累,去粗取精,为我所用。

  【教学难点】

  1、联系历史背景,准确理解文中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揣摩语言感情色彩。

  2、把握文章层层推进的论证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学习

  1、请问老师所讲的作家是谁?说说你所了解的鲁迅。

  2、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二、确立学习目标

  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因素。我们现在所说的杂文,主要是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

  设疑:本文标题属于议论文标题中的哪种类型?读了标题后你明确了什么,有哪些问题迫切

  需要解决?

  明确:本文标题属于论题型。从标题中可以明确本文是主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

  读标题后要思考两个问题:

  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三、整体感知文本

  思考:

  1、“拿来主义”的观点是由哪段提出的?

  2、“拿来主义”的要旨是什么?

  3、哪些段落写“拿来主义”?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学生阅读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四、深入探究文本

  (一)关于“拿来主义”(第8、9段)

  1、“大宅子”指的是什么?我们首先应该怎样对待它?

  2、对于“大宅子”,我们不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哪些?

  3、进了“大宅子”,我们应要有“辨别,不自私”,要想想“鱼翅”““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4、针对以上不同的事物,我们要怎样“拿”?

  学生阅读,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二)关于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第1——7段)

  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主张实行“拿来主义”,议论文写作目的是宣传作者的观点,但是,文章不仅要明确地提出论点,还要进行论证,即回答“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1、文章哪些段落是写“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的?是用什么方法回答的?

  2、作者分为几层批判了与“拿来主义”相反的“送去主义”的?

  3、本文重点是写“拿来主义”,但前半部分却论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为什么要这样写?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三)关于实行“拿来主义”的方法和意义(第10段)

  学生读文章,明确:

  敢于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有的胆识和品质: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拿来主义”的意义: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五、教师总结

  (一)梳理文本思路

  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二)欣赏写作艺术、论证方法

  六、拓展训练

  1、你认为鲁迅先生反对“送去”吗?

  2、谈谈你对“创新必须则旧”的理解。

  3、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我们如何看待“送去”和“拿来”?

  七、布置作业

  围绕如何看待“韩流”或“抵制日货”、“中国本土节日和洋节”,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字片段。

  【板书设计】

  闭关主义——锁国

  送去主义——卖国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拿来主义——创新孱头——不敢接受

  错误态度昏蛋——全盘否定形象刻画(破)

  大宅子废物——全盘接受

  占有

  正确态度鱼翅(精华)——接受

  挑选(精华、糟粕兼有)——扬弃

  烟枪烟灯(无价值可保存)——适当保存

  姨太太(糟粕)——抛弃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立)

  【教学反思】

  一课时教学这篇杂文,容量较大,因为学生事先预习,带着问题学习,课堂氛围比较活跃,加上本文形象性较强,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所以教学中学生兴趣较高,从课后反馈看,学生通过学习,对现实问题现象有了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这篇文章作为议论文,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但论述结构相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思路较为清晰,也好把握。但对于“送去主义”“送来主义”,学生因为时代隔阂,较难理解其危害。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举现实实例予以佐证,帮助学生理解。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第7篇)

  设计理念:

  1、充分重视学生之间的自主、合作、展示、交流、探究以及师生、生生多边良性互动。

  2、加强语文课的语言表达训练,让学生脑手嘴三者齐动,听说读写四位一体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能力,由课内自然延伸到课外,由文本自然延伸到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

  (2)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初步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感受鲁迅杂文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体操,精神成长的大餐。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构建民主和谐生动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本文听说读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强烈的“战士”责任感,树立对待文化资源的正确态度,加深对祖国改革开放国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博大的心胸和自信、理智的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全文思路,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用拿主义观点对当今生活现象进行自主分析探究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二、阅读文本,梳理探究

  1、师生互动:课文题目是“拿来主义”,面对文题,你会提什么问题?

  明确:拿来主义是什么?拿什么?为什么拿?怎么拿?拿了会怎样?

  2、学生活动:紧扣“拿”字,阅读课文,自由选题,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点拨:

  ①拿来主义是什么?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运用脑髓——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看得清楚,有辨别;自己来拿——积极主动,有选择)

  ②拿什么?

  文化遗产(外国、本国)

  ③为什么要拿?

  闭关主义,此路不通

  送去主义,沦为乞丐

  听凭送来,大受其害

  所以,要自己拿来!

  ④怎么拿?

  方法:占有,挑选——拿来,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条件: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也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⑤拿了会怎样?(第10段)

  最终实现“创新”:主人是新主人,宅子就会成为新宅子——人成为新人,文艺成为新文艺

  3、师生总结:用表格总理以上思路,写一段话总结以上内容。

  明确:

  总结参考:

  送去主义

  破

  闭关主义含义: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拿来主义

  立办法:占有,挑选——拿来,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结果:创新(目的)——新人、新宅子、新文艺

  总结参考:因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使国家穷困,送来又非我所需,所以要拿来,运用脑髓,自己来拿。怎么拿来呢?就是挑选,占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只有这样,人才成为新人,文艺才成为新文艺。

  三、应用文本,拓展延伸

  1、文章第6节批驳了帝国主义“送给”中国的东西——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小东西,对这些东西现在你都怎么看待?试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分别加以分析。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相关的论述,讨论交流,言之成理即可)

  明确:今天我们去看法国香粉、美国电影和日本商品,应该区别对待,从接纳外来文明、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的角度正面加以思考,这才正是拿来主义的本质。

  2、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也有这样一个故事:圣诞节即将来临,满街的圣诞老人和卡通人物将孩子们的生活烘托得洋味十足,一位爸爸3岁的儿子买了一本古诗词,诗词的扉页就是大思想家孔子的图像。爸爸没有想到,儿子打开书本后竟然大呼:“爸爸,这本书上也有圣诞老人啊!”爸爸连忙给孩子纠正说:“错啦!这不是圣诞老人,是咱们古代的教育家孔子。”但是,更没想到的是,这时孩子竟一脸严肃,大声说:“你才错了呢!你看他这长长的胡子,和街上的圣诞老人差不多啊!”

  老师家住在黄陵,曾目睹了下面这一幕:2005年重阳节,黄帝陵轩辕庙碑亭里,一个12岁上下的男孩一边小跑着手指庙里一块石碑,一边大喊到:“爸爸,爸爸,快,快到‘炎黄孙子’下照个相吧!”其实巨碑上是邓小平题写的“炎黄子孙”四个大字?

  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

  明确:对待洋节:取其精华,不拒绝,也不盲目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可资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

  对待传统节日:对于传统节日,我们首先应“拿来”,然后“挑选”“区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认识并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义,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伴的民俗如打腰鼓、扭秧歌、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聆听了来自鲁迅先生,也是来自历史的声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老师真心希望,咱们,作为中国人、当代人,能够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心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向着世界,向着传统大声的说出自己的主张:拿来!

  五、课外作业:

  1、摘录本文中你认为有意思的语句,细细品味写出其特点,下节课全班交流。

  2、课外活动:“辩论擂台赛”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第8篇)

  【教学目标】

  1.赏析文章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赏析文章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

  2.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3.深刻理解“拿来主义”的精髓,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教学重点】

  鉴赏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

  【教学难点】

  掌握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课前预习(印发导学资料,内容略)

  一、导语设计

  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从德、英等当代海军强国购买军舰,打造了一支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七的“北洋水师”,最终的结果却是在威海以几乎没有击沉一艘敌舰的“战绩”全军覆灭今天,通过对苏27战斗机的改装,我们拥有了歼11,性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壮大了我国的空军力量同样是从别人那里“拿来”,一个以失败告终,一个却大获成功两种“拿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结果悬殊?相信我们今天一起研读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之后,答案会了然于胸

  二、探究与发现——研读标题

  提问:本文的标题属于议论文标题中的哪种类型?标题隐含了哪些问题?

  明确:本文标题属于论题型标题告诉我们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研读标题,我们应思考两个问题:1.什么是“拿来主义”?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三、阅读与分析——把握结构思路

  1.提问:文章的前6段,除去第5段外,作者提到了哪几种“主义”?这几种“主义”的表现是什么?实行这些“主义”有什么样的后果?作者对这几种“主义”分别持什么态度?学生分小组阅读该部分,合作讨论完成表格各小组发言呈现讨论结果,全班交流(多媒体展示,表格略)

  2.总结提问:综合表格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对国际交流中的几种错误做法作批判那么第5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3.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内涵

  明确: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自己独立思考,有主见;有辨别力,有眼光;自主选择,自己行动)

  4.点拨指导: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在提出自己的论点之前,先对错误的观点作了批驳,采用的是先“破”后“立”的结构

  5.教师朗读第8自然段,并请学生听读时注意思考:第8段没有谈关于文化的问题,却提到一所大宅子,这所大宅子实际上是比喻什么?

  明确:比喻文化遗产

  6.提问:第8段刻画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人?他们的态度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作者对这些态度的看法是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表格各小组发言呈现讨论结果,全班交流(多媒体展示,表格略)

  7.总结上一环节并提问:作者用生动的比喻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的做法是怎样的?用文中最概括的一句话来回答

  明确:占有,挑选

  8.第9段这句话确切、精练,但过于抽象作者接着再次用比喻手法论证了“拿来主义”的内涵请学生朗读第9段,然后小组合作,筛选文中信息并讨论作者是如何论证的,完成表格各小组呈现讨论结果,全班交流(多媒体展示,表格略)

  9.学生齐读最后一段,提问:想一想这段的5句话分别回答了什么问题

  明确:①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何在?

  10.总结点拨,全文结构(多媒体展示)如下:

  第一部分(第1~7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提出拿来主义的观点(先破后立)

  第二部分(第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先破后立)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阅读与理解——鉴赏论证艺术

  1.提问:尽管全文是在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归纳文章在说理的时候运用的论证方法并体会运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学生分小组研读课文,谈感受,自由发言然后各小组推荐人选发言,全班交流

  教师点拨启发:如果将第8段内容改写为“对待文化遗产,我们要‘拿来’!害怕继承、拒绝借鉴是逃避主义,盲目排斥、全盘否定是虚无主义,完全接受、全盘西化是投降主义,这些态度都是错误的”,和原文相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多媒体展示)

  教师明确: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第8段和第9段都形象地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同时,作者的目的是要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但还分析了“孱头”“昏蛋”“废物”的表现,这种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的论证方法叫对比论证对比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

  第3段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属于同一类事物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

  本文的论证艺术总结如下:

  (1)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2)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3)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的事物作比较

  2.学生活动:请组织语言,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来阐述“网络不是毒”的观点

  五、阅读与品味——鉴赏语言特点

  教师示范赏析一个语言运用的例子,然后请学生选取自己感觉最有意味的句子加以品味,说说这个句子的妙处学生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教师示例:“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卖国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态

  教师小结:讽刺辛辣,妙趣横生,诙谐中见讥讽,憎恶溢于言表,这就是鲁迅先生“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展现这样强烈的感染力,来源于鲁迅先生对国家民族的赤心热肠,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透过跳脱的文字,我们看到的是鲁迅先生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更深刻地理解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六、拓展与运用——文章思想的现实意义

  1.教师总结:伟人的伟大,在于他能够透过烦琐事物的表象揭示其深刻的本质,更在于他所揭示的这种本质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仍具有现实意义我们有幸拥有了一位犀利睿智的伟人,也得以留存这样一篇至今仍觉得虎虎有生气、充满着科学价值与革命精神的指导性文章回忆课堂开始我们比较的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和中国引进苏联战斗机的事例,我们不难发现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精辟论断对于解决现实问题有着怎样的意义处在高度开放、全球一体化、信息社会化的时代,作为承载着继承与创造重任的青年人,更应懂得智慧地“拿来”

  2.请从下面列举的现实事例中任选一例,用300字的篇幅从“拿来主义”角度作一下分析(多媒体展示)

  A.尼美舒利事件

  B.于丹的签售现场,反对者穿上“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的文化衫搅场

  C.孔子学院开遍世界

  D.中国人喜欢过“洋节”,“情人节”打败“七夕节”,“圣诞节”火过“国庆节”

  E.中国跳水队、排球队、羽毛球队、乒乓球队一批教练到海外执教

  思路解说

  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且语言精深,言近旨远作为对议论文接触量本来不多而且阅读兴趣大多停留在娱乐性较强的浅层次读物的高中生来说,要能真正走进文章、读透领会这篇内涵丰富的经典杂文的精髓,确实有相当难度但是对于正处于文学鉴赏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提升形成关键期的高中生来说,利用好文化巨人的经典篇目训练这方面的能力又是难得的机会所以怎样调动学生的阅读兴味,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升能力就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

  该教学设计在教学环节上力求精细,从课前预习导学案到课堂行进严格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对整篇文章的解读,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思路,让学生能较为全面地获取文章的各类营养

  教学方法上突出对学生活动的设计,以小组合作、研读文本、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发言交流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味,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深入分析评判,升级思维品质问题的设计基本遵循了难易结合的原则对一些学生第一次接触而教材中又没有这方面的讲解的知识,如论证结构、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有关论证的基本概念,采用了讲授法,力求讲得深入浅出,语言简练、准确而又便于理解记忆,使学生一次弄懂,不搞夹生饭

  作为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篇课文还承担着为后面篇目的学习开路的重任,所以在能力培养方面,力求让学生在阅读议论文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语文应用能力、高品质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有所落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第9篇)

  《拿来主义》是鲁迅后期的一篇著名杂文,这篇文章论证的艺术性很高。它充分发挥杂文的优势,通过形象来讲道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不仅浅显易懂,而且耐人寻味。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根据动心迷人的语文美育原则,对它进行艺术的再创造,用一种类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风格从事用“小品”来突出它的这样一个主要特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整个课上,学生时而忍俊不禁,时而拊掌大笑,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课后,几乎百分之百的学生能脱口说出拿来和送来的区别,说出孱头、昏蛋、废物比喻什么,说出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亦即它的特点)是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难点是对一些曲笔、反语的理解,下面我就以此为线索,谈一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思路和作法。

  一、因果论证──由果溯因

  上课伊始,我用类似相声艺术中的“抓哏”、“系包袱”的方式开讲,声言学生正在使用的某些学习用品是从商店里“拿来”的,而某些用品又是商店从国内外企业“拿来”的;在改革、开放之时,许多方面我们提倡实行“拿来主义”。在学生纳闷并急起欲辩之时,让他明白这里所说的“拿来”与“拿来主义”与平时作“偷窃”解的“拿来”含义是不同的(自然解题):“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的独创,“拿来”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主义”是指一种重大原则或主张。再通过“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种原则或主张”的问题转到对写作背景的讲解,通过“一个新而独特的概念的提出,必然包含着“它是什么”和“为什么是这样”两个内容。拿来主义这个命题,就包含着“为什么要拿来”和“什么是拿来”(亦即‘怎样才是拿来’)两个部分”的提示,过渡到对文章篇章结构和内容的揣摩和分析。

  我在分析“为什么要拿来”这部分内容时,亦是运用了由果溯因的方法,先提示学生注意,课文第七段开头的那个关联词“所以”,表明:前面所论,都是于“要自己来拿”的原因。再让学生分析这句话之前文章的层次,讨论、分析这个原因究竟是什么,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成以下板书图示:

  第一层: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

  (有悖于交往原则)

  因为第二层:只是送去,必论为乞丐。

  (要正视历史逻辑)

  第三层: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

  (应重视现实教训)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在讲述第三部分时,我也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来结束教学:让学生讨论、完成“思考和练习”

  二、思考

  “如果课文最后一段的五句话是五个问题的答案,应提哪五个问题。”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明确:这五句话八十二个字,作为全文的总结,集中回答了五个问题,论因果,作选择,加判断,都深中肯綮,无可移易。

  三、比喻论证──辅以“小品”

  在讲析前面因果论证的内容时,涉及到“送来”和“拿来”的区别问题。为了让所有学生都彻底弄清这个问题,我请一个学生上台配合我表演了这样两个“小品”:某人上门推销菜刀(进门就将刀尖对着主人,步步进逼着连说:“买一把”主人在惊骇之中只好买下一把)和大热天买卖西瓜(卖瓜人将瓜拿给顾客,顾客却推开不要,自己拍拍、听听挑了一个)。通过观看这两个小品,学生都能正确地认识到,“送来”和“拿来”的区别是:前者的主动权在别人。是一种带有强迫和恶意的输出,文章中稍前一些的“抛来”的语意与此相同;后者的主动权在自己。与“抛来”相对的“抛给”的语意与此相似,是一种并不出于强迫和恶意而输送进来的东西,也可以理解为正常的贸易交往。

  在讲析拿来主义“它是什么(即‘怎样才是拿来’)”这一部分内容时,我设计由四个有些表演才能的学生上场,三个根据课文的描写依次表演“孱头”、“昏蛋”、“废物”的“小品”,并且在表演时创造一种后者嘲笑前者,但又一蟹不如一蟹的小丑情趣,另一位学生在他们表演完后分别给他们戴上写有“孱头”、“昏蛋”、“废物”字样的折纸做成的“乌纱帽”(以前也曾用过“高帽”,后觉得似缺少点幽默而改用“乌纱”这种折纸帽的做法可以在一些《儿童趣味折纸》类的书上学到),然后换一个学生上场,根据自己的评判,鉴别给这三人“颁奖(牌)”(牌子用适当大小的白纸或三合板制成,上面分别写有“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在“循名责实”之后,我请学生在笑噱之余,务必注意这里体现的是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手上拿的是表示“本体”,头上戴的是表示“喻体”,要将这两者“对上号”,并且向学生讲清本体在当时的具体对象及其表现。

  在一问一答,学生们肯定这些都不是“拿来主义”之后,我设计通过一声呐喊:“欢迎拿来主义!”由另一个学生高举着一面正面写有“拿来主义”,反面写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或“占有,挑选,创新”)字样的纸制旗帜上场(上场时可配以一段解放军或运动员进行曲的音乐,“孱头”、“昏蛋”、“废物”作“望风披靡”状,“落荒而逃”下场)。我指着旗帜反面问学生“这是不是拿来主义?”“它有什么特点(要求大家齐读课文中表现它特点的一段话来回答)?”学生们很快即能读出:“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即全文倒数第二段)”来了。整个教学过程天衣无缝,妙趣横生,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和发挥。

  在讲析第二部分的最后,我安排了两个连线练习。一是在小黑板的左右交叉地写上:“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和它们的本体,让学生将喻体和本体相连;二是在小黑板的同左右交错地写上毛泽东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一文中的语录和鲁迅的语录,让学生将观点相同之处相连。

  三、曲笔、反语──探赜索隐

  本文的疑难之处主要是怎样正确理解第一段中“送去主义”的关于“学艺”上的事例,我则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分析,从反面去了解正意,真正理解有关词语的深刻含义。对与词句有关的课后“思考和练习”四等语文知识的练习,我则适当结合教学过程进行。

  附:“动心迷人原则”的定义

  语文美育原则之一。教师上课,对原有作品进行再创造,把平面,静止的文字变成主体的、活生生的形象,使教材中的人物环境、情节等都能站立起来,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达到特有的效果,把学生“迷”住。它要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使学生的口、鼻、耳、目、身等都同时感知同一事物,得到感染陶冶。作者邮箱:wxg_567@163。com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第10篇)

  [教学目的]

  1、把握文章的思路、观点;

  2、品味、学习形象生动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理清思路,总体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

  [教学过程]

  一、检查《荷塘月色》的背诵

  二、导入新课

  夏天,气温高,蚊子多,晚上很难睡着。有人打开窗子,好不好?(不好)那么将窗子关得严严的,行不行?(不行)但是,天下之大,什么人都有。有的人怕热而打开窗子,更有人怕蚊子关死窗子。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拿来主义》。

  三、朗读课文

  四、梳理思路,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

  讨论: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3、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请从文中归纳几个原因。

  4、文章8、9段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

  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这实际上涉及到文章中“大宅子”的比喻内涵)目前,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有人认为谈的是对待本国文化遗产,第三类人认为谈的是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我认为,第一意见比较对,因为文章从“闭关主义”极其变种“送去主义”说起,都是从中国与外国关系的角度谈的,提倡除给外国人“送去”之外,还得要从外国那里“拿来”。但是,本文论述的,通常也完全适用于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所以,有人干脆笼统地说,本文谈的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

  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这是文章第7段提出来的。说得明白些,就是用自己的脑袋去分析,用自己的眼睛去鉴别,用自己的双手去拿来。如果对待文化遗产,就是要有批判地去继承。

  3、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

  第7段劈头一个关联词语“所以”,这就表明,前文所述都是属于“我们自己来拿”的原因。那么,到底什么原因呢?

  (1)第1、2段所论,“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去主义”乃是一种“有往而无来”的行经,它与“礼尚往来”的交往原则不符。

  (2)第3、4段所论,“送去主义”必然要造成严重后果,“我们的子孙……讨一点残羹冷炙”,按照历史的发展,长此下去,必然让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让我们的民族亡国灭种,让我们的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用《友邦惊诧论》中话说,就是“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因此,我们要正视历史发展的逻辑,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这刻不容缓了。

  (3)第6段所论是揭示“送来”的危害性。一味地听凭“送来”,必然招致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鸦片”“香粉”等已经充斥我们的市场,使中国更加殖民地化。这样的现实教训,我们应该吸取,铭记在心。(板书有关内容)

  4、文章8、9段的内容是什么?

  文章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第9段阐明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至于文章最后一段,是总结全文,阐述实行“拿来主义”的品质要求、和重大意义。

  五、总结

  文章先重点批判“送去主义”,从而揭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因;文章后半部分,着重阐明“拿来主义”。全文采用的是因果论证方法。

  换一种角度看,全文采用的是破立结合的论述方法。前半部分重在“破”,后半部分重在“立”。如果进一步研究课文,我们还可以发现,这种方法实际是贯穿全文的。第1段破,第2段立;第3、4段破,5段立;第6段破,第7段立;第8段破,第9、10段立。。从这具体的行文布局来看,先破后立,边破边立,一破一立,一反一正,一步一折,一折一景,相互穿插,呈S状。既相对,又错综;既整齐,又变化。这种正反流水穿插结构确实是一种创造,鲁迅先生的超群绝伦,不仅表现在他的思想深邃,也表现在他随意挥洒、不拘一格的文章艺术。这样精湛的艺术实在令人惊叹不已。

  (板书)

  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

  (破)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最新知识
  • 人力资源报告(18篇)

    人力资源报告(18篇)

    人力资源报告(第1篇) 一、知识经济对企业的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想具有竞争优势,必须寻求一种有效的知识管理方式,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美国当代管理

    2024-10-21
  • 毕业生实习报告(11篇)

    毕业生实习报告(11篇)

    毕业生实习报告(第1篇) 对于毕业生来说,实习是大家进入社会体验社会的一个必经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巩固知识,实习又是对每一位毕业生专业

    2024-10-21
  • 感受家乡的变化作文范文1000字(14篇)

    感受家乡的变化作文范文1000字(14篇)

    感受家乡的变化作文范文1000字(第1篇) 我的家乡是人间天堂美丽的杭州。在那里,西湖如妙龄少女,亭亭玉立、婀娜多姿;钱塘江如蜿蜒巨龙,气势汹涌、奔腾万里。

    2024-10-21
  • 声音作文400字(20篇)

    声音作文400字(20篇)

    声音作文400字(第1篇) 秋天,有的人喜欢小鸟的鸣叫声,而我却喜欢小溪的流动声。 小溪边,小朋友正在拿着又扁又平的砖块打水漂,砖块就像一条条红色的小鱼一样

    2024-10-21
  • 西游记续写作文(15篇)

    西游记续写作文(15篇)

    西游记续写作文(第1篇) 唐僧师徒四人取得真经后,各自有了不同的去处。 唐僧带着沙和尚,到各个寺庙讲经说法,每天吃斋、念佛、打坐,日子过得清净平淡。 孙悟

    2024-10-21
  • 产品策划书模板(14篇)

    产品策划书模板(14篇)

    产品策划书模板(第1篇) 一、策划此次销售活动的目的 针对团队当前现状,特提出本次销售计划,经过此次活动到达以下目的: 1、让团队建设小组明白该怎样建设团

    2024-10-21
  • 上海野生动物园作文(13篇)

    上海野生动物园作文(13篇)

    上海野生动物园作文(第1篇) 上海野生动物园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南六公路178号,距上海市中心35公里,占地约2300亩,是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国家林业局合作建设

    2024-10-21
  • 研究报告五年级(18篇)

    研究报告五年级(18篇)

    研究报告五年级(第1篇) 大家好,这里是家庭天气播报节目。今天由我来播报我们家的天气情况。 八点到九点,我们家的天气是晴天。我妈妈很高兴,因为今天要去看

    2024-10-21
  • 《小王子》英语读后感(18篇)

    《小王子》英语读后感(18篇)

    《小王子》英语读后感(第1篇) Today,I read the book of the little prince. This book is mainly about: the little prince from the earth,and then went to

    2024-10-21
  • 创新创业计划书范文2024(20篇)

    创新创业计划书范文2024(20篇)

    创新创业计划书范文(第1篇) 为了推动我校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学习创业知识、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和提高

    2024-10-21